早上起来看了几期《武志红心理学》的内容,有了一些感触。
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
高手更多的遵从内在的推动,当他发现这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或者将这件事情转化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会进入一个全然忘我的状态,成为一个过程主义者——不在乎结果,不在乎目的,只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这样他对整个事情的感知颗粒度会增强,如果说普通人的感知是1为单位,高手可能就是0.1或者0.01,这种感知的增强,让他对于事情本身有了更多的把控感,他能成为一个主宰者。而普通人往往会因为太快想要结果、达成目标,而容易受到干扰,产生焦虑、着急的情绪而影响事情发展,他感觉自己在被事情推着走,他很被动。
过程主义者的概念换一个灵性的说法就是“活在当下”,将自己沉浸在事情本身当中,只关注当下的变化。因为你的全然投入,心中会更加坦然自信,对待结果肯定也是轻松的。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情超过1万小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而沉浸在当下,会让你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快速的突破。这也对应了我们所说的“时间是不存在的”概念,关键是要“活在当下”。
尊重我们的自发性
武老师放了一段视频,一个小男孩牵着狗狗散步,小男孩走过了一个水坑,他很惊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他没有过的体验。然后他撒开了牵着狗狗的绳子,反复的从水坑走过,把这件自己不熟悉的意外变成了熟悉的经验,化被动为主动。而狗狗就一直等在旁边,直到小男孩决定要走了,才继续跟着他回家。在这个事情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小男孩,他跟随着自己的“自性”,探索未知,把未知变为已知,整个过程非常自然纯真。而另一个主体是陪伴在旁边的狗狗,它仅仅在男孩撒开绳子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然后就转身默默等在了原地,给了小孩子发挥自我、自由探索的空间。如果把狗狗换成是父母,这个时候可能会去阻挡小孩子,害怕他把衣服弄脏了,害怕他摔倒等等。但是这些控制会压制孩子的“自性”,违抗了孩子内心的驱动力。
这段视频也是很好的与他人和内在自我相处的教程。当他人在表现出自己的意愿时,我们应该像视频中的狗狗——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道路。当我们的内心对某件事产生了热情和好奇,可以学习故事中的小孩子——顺应这股驱动力,勇敢去做、去探索。
投射和认同
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小孩在大家面前表演唱歌,一个是藏族的小女孩,歌声非常动听,打动了在场的人,收获了诸多掌声。另一个是其貌不扬的小男孩,唱歌跑调但是很自信,起初在场的人哄堂大笑,但是小男孩安全不受干扰、专注地完成歌曲,随后大家的嘲笑越来越少乃至变得鸦雀无声,整个房间只有男孩跑调但自信的声音,最后赢得了更多的掌声。第一次的掌声是赞叹于小女孩的优秀,而第二次的掌声则是有感于小男孩的人格。有几个人能在大家的嘲笑声中还仍然坚持自己呢?在社会中生活的越久,越不愿意展露自己,害怕不同于大家的行为会招致不一样的声音。但是嘲笑也仅仅只是嘲笑本身,我们可以选择不认同这些嘲笑,依然坚持自己;也可以选择接受嘲笑,修正自己。外在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外在的发聩是否能影响我们关键在于自己的认可。
很多女孩会觉得自己眼睛不够大,腰不够细,腿不够长,皮肤不够白,自己其貌不扬甚至不好看。但是我们应该用这些大众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吗?换句话说,我们认同大众的标准吗?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的长相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没有什么好与坏,外界的评价固然存在,但关键还是看自己是否认可,是否想要让这些声音影响自己。请记住,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世界,而你的认同就是自己的世界。
最开始接触灵性的时候会被其中的很多概念震撼到,比如“活在当下”“共时性”等等,会觉得触到了真理的大门,比其他人更厉害更优秀。当自己还在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很多想法和观点在心理学中、哲学中都已经提到了,很多没有接触灵性的人也把这些概念活在了生活里。概念只是概念,没有体验过就不会成为你的智慧。道理你都懂,做不到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要的不是知道,而是做到。
不要再陷在灵性的美好泡泡里,走入人群吧,把这些智慧用起来,把爱传递出去,把自己活成光与爱⭐
接收讯息也不局限于通灵,看综艺、看电视剧,甚至路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是讯息,周围的世界都是我们的镜子,讯息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准备好敞开去接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