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路上一直在找寻,所以一路学习,一路成长,遇见互加,遇见彩虹花,遇见时朝莉老师,遇见吴虹校长,遇见牛宇老师,遇见亲近母语,遇见倩老师,有了今年7月份的南京研学之旅。
2019年6月5日当在公众号上知道自己入选南京种子研学营时那种激动、幸福、兴奋的心情现在依然记得。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阅读(《日有所诵》六册内容,童书《柳林风声》《绿野仙踪》,绘本《驯鹿的孩子》),完成作业,在群里不断阅读其他老师的作业,就这样踉踉跄跄终于在规定的日子里完成了作业。
为了给自己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与空间,我于7月6日就来到了向往已久南京,本打算读读书,逛逛南京古城,再去行知基地走一走,没想到偏听偏得了钱教授的《从大爆炸到我们的故事》,虽然很多的内容不曾接触,许多的认知都被打破,好像现在回忆起来都没有记住多少内容,但是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家国情怀已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学习者。
7月9日早晨我早早就拉着行李箱来到的这个我已经有些熟悉却仍很陌生的南京金陵小学。主楼里,倩老师、金莹老师、心汇心等公益组织的老师们早早就在一楼大厅等候我们了。报道、领取资料后我就在一位亲和力超强的男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宿舍。宽敞整洁的四人房间,三张书桌,门后一排衣柜,卫生间内一应俱全的洗漱用品,晾衣杆、晾衣架,烧水壶,这就是我们的家呀。
9日晚7点,我们这些从祖国各地汇集来的三百多名学员和导师们来到二楼报告厅参加了这次南京研习营的破冰仪式。虽未曾谋面,但没有一点陌生感,没有一丝的扭捏,我们是那样亲切、那样自然,彼此询问着各自的情况,谈着诵读,说着童书。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点灯人,都有相同的心愿----为孩子们开启阅读之门,点亮他们的心灵之灯,一灯照隅,万灯照国。
我们今天的相聚都是因为在18年前,一位从乡村走出来的一位朴素而有着家国情怀的徐冬梅女士的一路坚持,一路实践。她那颗“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的大爱之心,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全国优秀教师彭娟老的儿童阅读推广之路,让我深深震撼。而我们三班的导师徐莉莉老师的《常怀敬畏 常常超越》的分享和接下来几天的大会课程分享更让我们感受到身边平凡如我们的一线教师努力学习,不断蜕变的真实故事。就像他们那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阅读,勤勤恳恳地记录,不断交流,不停反思,不住实践,从改变自己的一方教室,到一个学院,到一个区域,一座城市。
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习营总培训师孔晓艳老师,是亲近母语推广的追随者,她之所以倡导亲近母语的理念,是因为她认识到:当前学英语之风盛行之日,我们的母语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民整体阅读素养不容乐观,母语教育被下降为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正是基于此,她开始了以儿童本位的小学母语课程研究和实践,没想到一路坚持就是十几年的光景。而这次培训,我在《日有所诵》的通讲和范式上收获最多。
导师刘颖老师,着重从图画书教学范式与案例方面,进行详细指导。我也初步了解了图画书的教学范式:故事导入--读中交流--读后交流--拓展延伸。
而第一遍的讲述故事课,要让孩子们完整的欣赏故事,以阅读为先,然后在理清情节(关注情节),最后才是让孩子们学习讲述(关注语言)
第二遍的读中交流(图文阅读),可以珠子值得停留的画面,突出主题的地方,细节有深意的地方或者是前后关联处、可比较处、承上启下处停留或提问。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不给孩子们过多的压力,问题不要太多,以2——3个即可。而这些内容的设计,需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实践,才能很好的把握。
关于话题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作品内容的回顾(你最想重温的一个画面)
2、角色的分析与评价
3、创设形式特色的发现
导师沉沙(吉忠兰老师)的优雅、会拆书的老付(付雪莲老师),主要针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具体操作的指导。但因为时间有限沉砂老师许多的内容都略过去了,笔记根本无法记录,就是手机拍照都跟不上速度。这就让我每每回忆沉沙老师的分享都没有一点记忆。
老付的可视化工具的分享,激起了在场所有老师的学习热情,接下来的小组磨课,让我们初露锋芒。原本对整本书阅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在老付的引领下也学会简单的拆书。
最最感动和意外的是我和我们的倩老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一起学习,一块交流,我也坦诚的和她分享了我一路成长的故事。正因为一路追寻,在今年这个暑假我才有的关于母语学习的机会,这是引领开始新的一段自我阅读,内敛成长的机会。
说说课程的收获:
日有所诵的教学范式:
日有所诵的学习一定遵循:还至本处这一原则。简单的说就是:
1、回归孩子本身,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关注孩子原有的知识储备。
2、回归文本本身。
低年级的孩子特点:尤其是刚刚成为小学生的一年级孩子,从需要老师家长照顾的幼儿阶段成长为一年级的小学生,首先表现在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凡事想问个为什么,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专注力在十几分钟内。他们此时已形象思维、感性思维为主。没有太多的语言积累,多数孩子的语言停留在口头语言上。
文本特点:
一年级上针对刚刚入学的孩子教材编排主要以口语化的童谣为主,一年级下增加了童诗的内容,同时每一单元增加一首古诗。
二年级上童诗慢慢增加了,下卷开始有了晨读对韵。引导孩子们逐渐接触书面语言。
教学原则:
刚刚开始《日有所诵》教师要有范读,同时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要有课堂上的领读。从最初的一行行的领读,读准字音开始;到一句句的领读,读好停顿。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刚开始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书上标出重音,划出停顿。再在各种变式朗读上激发孩子诵读的兴趣: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竞赛读。在充分读熟、读通上过关后,我们还可以采取变式读:加衬字读,重复读,打节奏读(拍桌子读,加动作读,跺脚读,有的还可以在游戏时读),这样有节奏的读,增加了读书的韵律美,也极大的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我们还可以用填括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快速诵读。
一年级下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也学会了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拼读,所以我们的第一次读诗,就可以请班级中优秀的小小朗读者来完成了。教师的及时点评,既是对先行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给全班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树立了班级里的榜样和标杆。孩子们也会提前去预习,不仅读的正确,通顺,有的孩子还能加上衬字或打着节奏读呢。对于一年级下卷的古诗,重在读,不要有讲解,就是在一遍遍地大声诵读中积累记忆就可。
二年级时我们的童诗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导读是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思考。每一天的诵读前进一点点,一个感慨,一两句点播,巧妙的与生活链接,这都是指导。
二年级的古诗可以简单的理解了。一定要遵循:文本特点和孩子特点,记住有时多不一定是好事。对于“晨读对韵”在集体备课时一定找准所有的训练点,做到每一次晨读对韵完成一个训练的点,把训练点分散开来,便于学生慢慢接受。训练点如下:押韵,词性,反义词,文化上的训练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
中年段的孩子开始对外在世界有了探索和思考,开始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
教材在三年级加入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在四年级课本里加入了纪伯伦的《沙与沫》。
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为了很好的解读文本,莉莉老师告诉我们,每首诗大声读上七八遍自然就有感觉了。为了很好的解读文本,我们在充分朗读基础上要找到孩子生活中的点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还要通过查找资料,全方位的解读文本,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把诗歌中抽象的内容变成可感的形象化内容。其实,许多时候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感悟和体会,也会给我我们很多的启示。
而每单元的两首古诗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格外关注。
《沙与沫》在理解上更难些,与孩子们的生活找到联结点,找到转折之处,引导孩子从事物到内心到人生的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借助文学作品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完成对自我意识萌芽的认可和对人格的塑造。
五、六年级:
孩子特点:接近青春期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对世界的思考更多了,打破曾经对师长的崇拜,对很多事物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深刻的思考人生,更深入的想要去探索这个世界,敢于挑战权威。这个时期的孩子更注重同伴的评价。
教材特点:有了更多选自名家的哲理诗、散文和古诗词及小古文还有寓言。六年级上每一单元最后的文言文为古代神话原典。通过16篇古代神话原典的诵读,既让儿童感知中国神话蕴含的内在精神,又能同时激励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原则:
首先,这对我们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备课时下足功夫,通过查找作者及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去更好的理解文本,帮助孩子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还至本初,回归生活。
如果真有一时解不开的内容和问题,那就让我们带着孩子们大声、反复地读吧!
一位导师曾说过:读是方法、是目的,我们要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发现,读中成长。齐读是诵读的主要方式,要读出气势,读出氛围,照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