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奶茶和章鱼小丸子,那时觉得逛街的时候喝上一杯奶茶、吃上一盒章鱼小丸子,幸福感会大大提高。
这几年我每次经过奶茶店都很想喝奶茶,但买了后经常喝到一半就喝不下去了。其实我已经没那么喜欢奶茶,但我对奶茶的感觉还停留在以前。
在《洞见》一书中,作者解释了这种情况:在获得某东西前多巴胺大量分泌是因为对更多快感的期许,而获得之后多巴胺分泌量降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期许的破灭,或者是对过分期许的某种生化响应。现在我想喝奶茶并不是我很喜欢喝,是我期许着获得和以前喜欢时一样的快感或我在想喝奶茶的时候已经获得以前喝奶茶时的快感。
但就算我们洞见到这个本质,也是没什么用处。我们一边觉醒,又一边继续陷于这种怪圈中。我们依旧会被这种提前获得的多巴胺所欺骗,重复做着并没有让多巴胺增加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明明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心满意足地喝完一杯奶茶,但下次我还是会想喝奶茶。
人生也一样,我们苦苦追求一些东西,当我们得到后,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快乐或持续快乐,但我们还是不会停下来。知道本质而做出改变的人是少数,这和“懂得很多道理但仍过不好这一生”是一个道理,知道并不等于得到。
那我们遇到骗人的多巴胺就无还手之力吗?也不是。人的喜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当我们发现我们想要的或追求的并不好或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最好的办法是用替代法。比如喝奶茶不好,那就去发现另一种自己会喜欢喝的健康饮料。如果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求的,那就去尝试能让我们精神满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