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甑糕……热甑糕,送门来咧!……谁要买的热甑糕……”
小学时期,一阵阵熟悉而响亮的叫卖声映入耳帘……大冬天,天未亮,当人们还沉睡在睡梦中,卖甑糕的大爷头上带着矿灯或打着手电筒,推着“架子车”,载着沉甸甸的“大铁甑”,里盛着一大锅红白相间,层层叠叠,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甑糕。棉垫子一揭,香气沁人心脾,简直一路飘香,让人垂涎三尺。给黎明的黑夜来了个催化剂,增添了不少朝气, ‘香’与‘热’ 的气息,呼之欲出!我唾沫星在早在嘴里打转,想吃[色]……一骨碌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嚷着妈妈给我和弟弟买甑糕,那种力量简直比闹铃还给力。妈妈一声令下,我欢呼雀跃,一个箭步跑到厨房,还特意拿个大“洋瓷碗”,直奔大门口。大爷笑呵呵,和蔼可亲地问:“要多钱滴”,我:“四块”。那会钱很值钱,四块钱铲一洋瓷碗。现在真不敢恭维,今非昔比!是人民币贬值了还是东西贵了?两者皆有之![流汗]
初中时期,很少听到走街窜巷卖甑糕的,不过我们“新时初中”校门口,就有个“胡王村”的大爷,几乎每天蹲点卖热甑糕。架子车升级为脚蹬三轮车,生活节奏步步高!大冬天,天未亮,远方的学生穿着母亲用棉花做的棉袄,棉裤和棉窝窝,围着围脖,戴着帽子,手套和口罩裹得跟粽子似得,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通往学校的黑夜中……我们家在学校附近,一切还方便,每天步行而去。黑漆漆的天空再加上雾霭沉沉的天气,路上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偶尔看到亮闪闪,那也是路上行人的车灯。将近学校,看不见教学楼,只看见一排一排,平行而列的“电棒”悬挂在夜空,学校围墙外听见朗朗的读书声。未进学校大门,先吃份热甑糕再走起,那会一份是“五毛”钱,我喜欢吃里面的红芸豆,每次笑嘻嘻地让大爷多铲点豆子,至今还依稀记得“那年那时那景那味”!快乐的童年,童心未泯……
高中时期,去县城就读,离家远了。不过“礼泉二中”学校门口还有卖热甑糕的,味道也似曾相识,价格也差不多,小份“五毛”,大份“一块”,每次去买,我还是和往常一样,让大爷多铲点豆子……那会,吃一份热呼呼的甑糕,再加个菜夹馍,算一个完美的早餐……
现在,今非昔比,时变境迁。一切都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也快了!很少听到走街窜巷卖甑糕的!即使有,也少之甚少!一切都变了,而我,还是那个喜欢吃热甑糕,特别是里面豆子的傻‘丫头’!
想重拾儿时的记忆,雷厉风行,说做就做!亲力亲为,终于做了一次“热甑糕”,儿时的回忆——那年那时那味[耶]
附图:如下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