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信上阅读一篇热门文章《父母最心寒的是,子女一边依赖一边嫌弃》,指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嘲讽父母观念落后,取笑父母打扮老土,抱怨父母小气抠门,嫌弃父母没有本事。一边对父母居高临下地嫌弃着,一边又心安理得地依靠着。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对父母习惯索取、不懂感恩,似乎成为一种通病。
阅读此文后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离开父母到重庆务工的情景:1993年的某天,父亲送我到县城,买了船票,只身一人提着一个装了几件衣物的白色蛇皮口袋(连个背包都没有)乘船上重庆,那时我们进城都是走路,爬坡上坎一个来回得4个小时,父亲待我上船后,步行2小时回家。那年我19岁,从那天起,就标志着自己已经独立了,再没有花父母的钱了。虽然当年每月仅有128元工资,后来陆续还能省点钱给父母。
按传统观念,父母是要给儿子修房子,成家,才算“完成了任务”。在我25岁那年母亲因病离开我们,父亲无力修房,加之自身情况,故这“任务”一直无法完成。
随着岁月流逝,这个扶助“任务”早就不成为他的任务了。
但在我心里,他永远是我赡养的“任务”。
在我看来,父母抚养子女到18岁独立(特殊情况例外),就已经完成了他的法定“抚养义务”(任务)。子女没有资格依赖,索取,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啃老”。在接受父母的付出时,应该以感激、珍惜、知足、尊重来回应。
子女的身体源于父母,对于父母的赡养义务(任务)是法定的,“你养我长大,我养你到老”。法定义务可以说从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开始到终老。感恩之心和孝敬自始至终都应该有,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兄妹三个,仅靠父亲农闲时做石工手艺补贴家用,给我们交学费。我的父亲1966年丰都中学毕业,在农村也称得上“知识分子”,对我们兄妹仨都是说服教育,从没动手打过,就是说话很重、阴沉着脸就是很大的事了。这让我们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对父母长辈都比较尊重。现在我因务工不跟父亲在一起,他总是给我相敬如宾的感觉,这让我感到有点生疏。有时给他一点钱,他总是谦让,说我自己并不宽裕,他也从不开口跟我讲过需求,不给我们添麻烦,但我更理解他在农村的处境。
还有一件事让我更坚定他是我的“任务”。
在我外公还未去世之前,我母亲已经去世21年了,在关于外公的赡养问题上,我的父亲一直把我外公当作他的“任务”之一,并且由他照顾外公到临终。这样的言传身教,我也是看在眼里。
因此,虽然我成为他未完成的扶助“任务”,我却义不容辞把他当作我赡养的“任务”。
本文在微信公众号 励志文集(ID:lizhiwenji)原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