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个作家梦,不管是孩提时代朦胧而又远大的理想,还是如今依然在坚持更文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如今,这个世界的主题似乎就是迷茫,在迷茫中自欺,日复一日的自欺,常常不愿意想起但必须面对的问题时不时在困扰着我们——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可以用学来的套路,时下最新鲜的话题,标题党,总之想尽办法去博人眼球,吸引阅读量
当然我们还在纠结是否涤尽内心的物欲,坚持执念,不忘初心。。。
那么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蔡崇达在《皮囊》中说,写作的意义便是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他说“这是写作的终极意义,阅读的终极意义”,这本书作者写了很久,很用力,细细品读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成长的痛楚、回归的痛楚、寻找自我的痛楚........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是一本认心的书,作者从闽南的小镇出发远行,艰难成长,书中却并没有过多的谈一路走来的“成功经验”,而更多是在谈回归,在谈寻找本心,
回去的路是艰难的,写这么一本书是伤感的,一次次的剥开内心,一次次的伤痕累累,流泪、流血,然后内心依然是敏感的,只有敏感才有探知内心最真的东西.....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作者笔下对阿太最深的记忆,阿太在白发人送黑发人时没有流过一滴眼泪,阿太在一家人慌乱时淡淡一句“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阿太在九十多岁的时候还要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的“我”家,攀到屋顶修补屋顶的窟窿。
作者笔下的阿太的每一个行为都在执拗的诠释着“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的立在那儿。
“母亲”的执拗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在父亲瘫痪需要医疗费时母亲要修房子,在“我”要在北京买房子时母亲要修房子,在姐姐因为没有嫁妆嫁不出去、弟弟的学费没有着落时母亲还要修房子,甚至为了修房子一家人吃“来不不明”的菜叶子度日......
而这一切,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修建一座要马上拆除的房子仅仅是为了“母亲”想让“父亲”发起的家在“父亲”残疾早已不是顶梁柱的时候让他依然看起来是健全的...
这是“母亲”的爱情宣言,这个世界总有人以笨拙的方式艰难的爱着你...........
虽然结局注定是悲剧,但一家人都乐于享受父亲建立的这虚幻的秩序
在蔡仲达的书里,父亲是家庭的“宪法”,虽然无一字家训,但是父亲代表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全家人乐于享受的虚幻的秩序,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她挣扎,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
这是全家人挣扎着争取的尊严,母亲执拗的修房子,全家人乐于享受的虚幻的秩序,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最传统的家庭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本质基因
“敬伟大的张美丽”
张美丽,那个坚定的追求爱情之外,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的摩登女郎,她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只是把她认为美的她喜欢的东西做成了生意,他的店里“饭菜很好吃”,他的店铺装修大气豪华,充满时尚,她的小店有金边的家具,精英的玻璃珠帘,皮质的座椅,服务员都是外地来的高挑美女,“充满着妖娆的气息”,她的小店顾客盈门,生意很好,她给学校捐款出手就是五万,祠堂、妈祖庙、镇政府大楼每一次他都出手阔绰,她是优秀的企业家、她是慈善家、她是成功与回报家乡的代名词,然而无法被小镇接纳,“张美丽所代表的的势力是一股“邪恶”的势力,正在无声而肮脏的侵蚀着小镇的一切”...
当然,她“恶有恶报”,她是小镇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是学校三令五申的禁地,她的宗族与他断绝来,她的母亲哭着喊“你为什么不死在外面,回来给我丢人”,他的善举被人羞于张榜公布,最后张美丽撞死在祠堂的门口,流出来的血凝结了,像沉压已久的香灰.....
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阿小和阿小,他们出发前各自化妆、精心穿着,等着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起维修工、洗碗工、销售、美发店小弟......时间一到,仓皇的一路小跑赶这趟车,搭一两小时回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
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那个怀揣伟大梦想却去做了远处不知名村落里的天才文展
那个给自己起名厚朴的青春热血迷失自己的少年,或许能真实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时光多残忍,那个懦弱但可爱的“父亲”,兢兢业业一辈子的所有印记一点都不剩下;那个过于狂热、战天斗地的兄弟成刚,短暂的燃烧生命,也就耀眼那一瞬间;而我深爱着的、那个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还是被轻易的抹去......
读蔡崇达的书会被带进一种难以描述的悲伤里,或许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最敏感的东西,敏感到一碰就会疼,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他,却不意在蔡崇达的文字里毫无准备的相遇,我们感动,我们疼痛,我们敏感,相互映照,温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