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工作,是打嘴炮吗?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是某高校某学院给专业老师们分配毕业生,指导其做就业指导工作的流程图,它被老师们戏称:原来让学生们就业就是靠“打嘴炮”。

如果这个学院从5月份以后才正式开始做就业指导,实话实说,可能只能从“打嘴炮”入手,才是最高效的方式,但是,就业指导真的是从5月份开始的吗?我想记录几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让我们反思一下,他们的就业指导,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


她叫小含,我们见面的时候已经是临近毕业的5月了,她说,她已经在智联招聘、国聘投递了上百份简历了,结果大多石沉大海,只有个别企业让她完善简历,可还因为她没有及时看到邮件错过了回复时间,在上百个单位中,她面试了四次,其中有一家行业内不错的企业答应要她,她听说,入职第一年到手只有3500左右,觉得太少了,就拒绝了,还有一家有名的教培机构,让她去做助教,实习第一天,她的工作是跟学生家长一对一反馈,听说要联系200多个学生,她第二天就没有再去;还有几家企业,在面试的时候同时问到了她的职业规划问题,她对我说: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都不了解有什么岗位,能怎么发展,我又能有什么规划呢?于是,伴随着焦虑、无助、挫败感,她的求职之路已经自己孤独地走过快一年了,坐在我面前的她,痛哭流涕,再也不敢踏上求职市场了……

你说,对她的帮扶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看到太多的问题了:什么样的求职方式最科学?智联和国聘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怎么看待初入职薪资,怎么引导学生了解收入的上升空间?怎么通过前期的实习了解岗位,建立规划的意识?似乎每个问题都应该提早准备,而不是毕业当下。


他叫小军,是师范类院校的非师范生、外省生源,所以,在求职这条路上,他很难找到同路人,学校提供的资源也不是很多。我见到他的5月,他说自己还没有开始找工作,打算回家后再说,再问求职意向,他其实对自己去哪里求职、是否公立学校、是否有编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没有开始行动而已,我问他,你了解你的家乡吗?那里有多少所公立学校、多少所私立中学,他们都招聘吗?他显然有点懵,说家乡只有一所公立中学,而当下,他所在的省份,其实已经有很多所学校来到学校招聘了,只是他选择了“选择性屏蔽”而已。

你说,对于一个具有求职优势的男生来说,找个没有地域要求的工作,真的很难吗?事实上肯定不难,那么困住小军的又是什么呢?对招聘信息的闭塞,对求职资料的毫无准备,对自己未来的毫无思考都是更实质的困难,那么,这样的帮扶,应该从何时开始呢?


她叫小一,也是师范院校里的非师范生,在求职这条路上,她唯一明确的目标就是,我不想干与专业相关的事情。在她的认知里,自己所在的专业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入职门槛较高,专业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她呢,自认为自己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也没有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因此,她把投递简历的范围,圈定在对专业、学历没有要求的岗位,她说她投了上百份简历,都投给了电商类和HR类岗位,显而易见,这两个岗位并非没有专业门槛的岗位,而且,抛弃了专业背景,其实她所剩的优势寥寥无几,简历毫无亮眼之处,这样的处境,让她处在尴尬的求职境地,所谓的没有专业要求、没有地域要求、没有岗位要求,其实全是求职无目标的真实写照,带着这样的预设,又怎么能顺利找工作呢?

你说,对于一个无目标、无优势、无准备的求职者,什么时候给予她指导才是最有效的呢?她缺少的,是自我认知这一模块的补课,是缺少对自己优势的盘点,是缺少行业认知基础上的求职目标定位,是缺少在定位后找到信息的能力,而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一次谈话能够解决的。


 他叫小威,我们谈话的那个五月,他对我说:“老师,我已经做好准备要考研了,家里人也支持我的选择。”我问:“你是要二战吗?”,他说:“不是,老师,这是我的一战”。这个对话揭开了小威们的困境,其实进入大四初期,小威并没有想考研,学习基础并不怎么好的他,更想尽快求职,可是,求职又谈何容易,草草准备了简历的他就赤膊跑到了求职现场,迎接他的当然是挫败,两三次挫败下来,他没有反思自己哪表现的不好,没有求助老师给他改简历、听试讲,而是就此躺平,选择逃避,再也不找工作了。

你说,对于一个因为求职初期缺乏准备而产生挫败感的学生,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帮他?如果他第一次失败我们就能跟进,如果能够帮他听听试讲,反馈一下改进意见,他会不会就不躺平,会不会已经找到工作了,如今选择一战考研绝不是他的最佳选择,英语四级压线刚过的水平,去考研的战场注定是炮灰,可是已经到他艰难地做了这个决定的时候了,再想改变,一定会难上加难。


她叫小月,她主动来找我,是因为在大四下半学期即将毕业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通识选修课还差一学分,可是现在已经错过选课的时间,面对这个困境,除了精神上的支持,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可就是这段因选课而来的聊天,让我感觉小月代表了很多大学生,她说话全程不敢看我的眼睛,唯唯诺诺,声音微弱,给人一种没有气血的感觉,我就叫她“慢半拍女孩”吧。大学里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在大三甚至大二之前选完通识选修课,结果小月慢半拍,拖到了大四;到了大四,别人应该是求职考编,结果小月又慢半拍,我问她在大四一整年在干嘛,她说一直在备考,但只参加了一个省直公务员考试,还报了报录比最高的市委办公室,可以说,备考远胜于考试本身。除此之外,小月对我说:“我妈妈不让我找工作,也不让我去私立中学,她只让我考公务员或者编制,而且考什么岗位,也是我妈妈帮我决定的。”。哎!又一个被父母左右命运的孩子。事后,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一番聊天之后,基本印证了姑娘的说法,妈妈很自信地认为,孩子备考很努力,从早到晚起早贪黑,家里不想让她干除了备考以外的事情,怕耽误孩子时间。我跟家长表达了去岗位锻炼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孩子母亲在沟通交流上明显的不足,但是这位妈妈并不认可这样的评价,仍然决定孩子很好,就是等着参加考试就行。

你说,我们该帮的,到底是孩子,还是父母?我们要帮的,到底是怎么选择课程,还是怎么选择人生?到底是考试得到的岗位重要,还是在岗位上干工作的能力重要?这远不是一个打嘴炮的问题。


其实他们一个个鲜活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小军是冠军排球队的队长,小一是省级人文知识竞赛的一等奖,在做学生的舒适区里,他们都不是差生,但是在成为职场人的“求职世界”里,他们的确产生了很多因陌生而带来的误区,如果没人告诉他,或者说没有人带着他一步步探索,他们就会走弯路,迷失方向,自己乱撞,有的人很幸运,遇到一点点弯路自己就转回来了,但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走的是弯路,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最后只能逃避或者回家啃老了,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局。所以说,大四辅导员是真正造福一批人的职业,他特别需要你时常跟学生谈,了解他的近况,及时给他纠错,如果你也认为到最后再说,那么,真的只剩下“打嘴炮”和在数据上想办法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