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始于看了一则新闻,是冯小刚导演回应为什么选择范冰冰来演女主角,当时看着电影的名字,丝毫没有引起我的任何兴趣。后来,在电影上映之初,冯导和王思聪的微博撕战又闹得沸沸扬扬,虽说是炒了一把,但的确有效果,至少吸引了很多人去贡献票房,其中也包括我。
走进电影院之前,我特别看了几篇影评,有人说这是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这让我眼前一亮,原来不是讲潘金莲吗?好吧,真的很汗颜,我没有做功课。看完之后,倒是没有后悔花费这2个小时的时间,撇开片中演员的演技暂且不论,就聊聊这部电影的剧情及拍摄手法吧。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农村妇女李雪莲和丈夫假离婚,谁知离婚后丈夫做了“陈世美”,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李雪莲状告前夫败诉,还被前夫污蔑为“潘金莲”,李雪莲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于是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告状之路,在此期间接触到了两届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并和他们不断周旋的故事。
李雪莲的告状之路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官场百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其中不乏一些执政理政理念,发人深省。从剧情来看,李雪莲的问题历经十几年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她依旧在告状之路上奋勇前行,变成了当地政府官员眼中的“大麻烦”。现实生活中,像李雪莲这样的“麻烦”绝不在少数,这也是我们的社会现实。最后,李雪莲坚持不懈的告状之路终结于前夫的意外死亡。“意外”解决了问题,不乏讽刺意味。冯导的旁白说,李雪莲不告状了,觉得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所以她想自杀。然而自杀行动被果农阻止,李雪莲抱着绳子,被果农逗笑。是啊,生活很美好,生活的动力也很容易找到。
影片的结尾,李雪莲和被撤职的县长史惟闵在北京邂逅。史惟闵问她,为了一间房子,告了十几年的状,值得吗?李雪莲没有回答值不值得,她说其实假离婚不是为了房子,而是为了多生个孩子。这样的剧情反转,起初让我有些疑惑,后来一琢磨,这不就是现实吗?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在人云亦云中放弃探索真相,而真相往往被事情的谣传而掩盖。其实,真假如何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不过。李雪莲说,假离婚后她流产了,孩子没了,那十几年的告状路就当作是对这个孩子的纪念吧。我想,她虽没明说,但在她心里,这十几年的告状经历终究是值得的。
后来,人们就把李雪莲告状的事当作笑话讲,从背后说到当面讲,而李雪莲听到也跟着大家一起笑。笑是不在意的表现,李雪莲最终把这件事放下了,放下了不代表否定了。往事如烟,人生之路需要向前看、向前走,但过往的经历无论好坏,都有值得我们回味的精彩。正如影片中的一位官员所言,“这个妇女和北京有了联系,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妇女了。” 嗯,经历了这么多的李雪莲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妇女了。
聊过剧情再聊聊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我不是潘金莲》采用圆镜头拍摄,所以观众看到的是圆幕效果的电影。影片开始之初,我对这种圆幕方式确实有些不适,画面占幕布的面积太少,视觉冲击力小,但确是有种拿望远镜看故事的感觉。望远镜有一个特点,是看得远。从冯导的旁白响起,就是开始给观众讲一个故事,让观众去看那时间久远的过去,从潘金莲的历史故事看到10年前李雪莲的故事。望远镜的另一个特点,是看得细,看到那些并非表面的或是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观众跟随着圆镜头的移动看到了由李雪莲事件引发出的千丝万缕。这种拍摄手法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可谓是国产电影的创新。如果把电影看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联系这部电影的剧情及圆镜头的寓意,就不得不承认,这种圆幕形式的艺术处理手段是恰到好处的,自然也提升了整部影片的艺术性。
对于影片的评价总是见仁见智,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也是褒贬不一。我认为,抛开所有的外部因素,单纯就影片而言,《我不是潘金莲》作为一部文艺片,值得一看,如果你想从中寻求任何娱乐性,我觉得很少,如果你想从这部影片来看社会、看政治、看艺术,我觉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