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12节课,基层一线历史老师的标准工作量。因为本学科在中考中以50分计入总分,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小学科。正因为是小学科,所以这些课大抵安排在下午。被办公室同事戏称“下午班”。
上午的时间差不多化在“批改作业”上了,四个班的作业,通常情况下,需要化费150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再有空闲的话,课间还可以找一些“作业做得比较差劲”的孩子谈谈话什么的。
早间在食堂用餐的时候遇到建荣。建荣是我早年的学生,现在主掌教务处,算得上人尽其才,他比较适合这样繁杂的工作。用餐过程中聊起工作,建荣满是奇怪的问道,“老师,你一天平均才两节课,怎么要批四个班的作业?”
是啊?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历史这个学科吧,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还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学的时候比较开心,但只要稍一放松,那肯定出问题了。我现在教的这四个班中,有两个班授课时间都是“一、四、五”,换句话说,礼拜一上完第一轮后,一直要到礼拜四才可以第二轮。中间间隔两天,如果不安排一点“强制性”学习任务的话,那礼拜一那堂课的效率基本上就是0。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该怎么解决,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是,“化最少的时间,学最多的内容”。现在来看,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自以为还算是可以的办法。
授课当天的作业,采用的是“导学作业本”,意即“课堂作业”。白天没有课的这些天,采用的是配套的“作业本”,因为作业本上的题相对比较简单,而且题目数量也不多,也就那么六、七个选择题而已,正常情况下5分钟以内即可搞定,应该算不上“加重学生负担”。让孩子们作为家庭作业,按课堂作业的要求完成。当然,作为我,自然也按课堂作业的标准进行批改。这么做的目的,既解决了孩子们“间隙性遗忘”的问题,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了两本不同的作业本。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科来说,这也算是完成了某项任务了。
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挺劳碌。但也挺充实。我以为。
曾有好几位同事劝我,“Y老师,这么一把年纪,还用得着这么拼吗?”其实倒真不是这么“拼”。本质的问题在于,上了年纪了,不能空下来。因为只要一空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这是老年人的通病,我自然也无法免俗。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而批个作业备个课,对我来说,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活,是一种“良心活”。做多做少虽然看不出来,但“无愧于心”应该是对这份职业最起码的尊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单调又平凡的工作。这,或许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