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电闪雷鸣、月黑风高的夏夜晚上,笔者重温了1944年上映的一部经典影片《煤气灯下》(Gaslight)。
影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7项提名,女主角英格丽·褒曼也因其精湛的发挥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某知名评分网站给出了8.4分高分,也证实了这部作品的人气和影响力。
开篇埋下命运的伏笔
这部影片的分类是“剧情/惊悚”,电影一开场,就是美丽而富有文艺气息的少女宝拉,被老师质疑最近“总是状态不佳”,宝拉向老师坦言自己陷入了热恋中,而老师不知道的是,这个恋爱对象正是钢琴教师格里高利。隐瞒恋情的宝拉,在此处已经按下了厄运的第一个开关。
从惊悚气氛的营造和铺陈上,影片可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观众不自觉从宝拉的视角来切入,代入感极强。
例如女主在男主安排下,登上了去往蜜月地——科木湖的火车,在车上,女主邂逅了一位喜爱看罪案侦探题材的话痨老太,老太在聊天中提到了位于伦敦桑顿广场9号的那幢凶宅,女主听后感到莫名不安,而后续的情节,皆与这幢凶宅相关。
“情感操控”是如何实现的?
与其说是一部惊悚片,不如说《煤气灯下》展示了一个典型的“情感操控”案例,具有心理学知识科普的示范级意义。
男主让女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是实现操控的第一步:环境隔离。接下来他开始描绘婚后的理想居所——伦敦桑顿广场9号,女主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只好搬进了这幢凶宅里,此为操控第二步:将自己的感受凌驾于对方之上。
这幢房屋是女主内心的痛苦所在:她的姨妈——一位著名的歌剧演员正是在此香消玉殒(被人杀害)的,而这桩案件却一直未能告破。
情节发展到此,观众已经对男主的险恶用心有所察觉。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才真正彰显了什么才是“不寒而栗”。
男主开始了操控女主的第三步:聘请了一位傲慢轻浮的年轻女佣南希,在南希看守监督下,女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开始了与世隔绝的宅家生活,而面对态度冷漠的南希,女主的内心孤独与痛苦交织,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
眼见女主意志逐渐消沉,男主开始乘胜出击,开始了更为严苛的一轮“精神虐待”。
首先是让女主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男主几次故意将随身的物品、家中的小物件弄丢,让女主在思维混乱的情况下承认是自己所为,逐级加深女主的自我怀疑,摧毁她的自信和心智。
其次是晚上将女主一人留在房间里,故意将屋内煤气灯调暗,接着在楼上(女主姨妈的房间)里制造脚步声等奇怪声响,当男主再次回到家中,煤气灯又马上变亮。女主询问煤气灯明暗以及楼上的声响时,男主却矢口否认,这加深了女主内心的恐惧,她甚至认为自己出现了类似精神病的症状——幻视和幻听。
逃离“情感操控”的现实困境
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而“情绪操纵”的实际案例,却是真实存在的,残酷程度甚至远超电影本身。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大概会疑问“为什么女主会甘愿被操控而无法脱身呢?”影片中男主的表现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格里高利为骗取宝拉的的信任,一开始将自己伪装成温柔体贴的谦谦君子,当宝拉发现了那封爱慕者写给姨妈的信时,格里高利突然失控暴怒,看到宝拉一脸震惊,他马上调整状态,将失控的责任转移给宝拉,“我没有愤怒,刚才是你很愤怒!”。
被困家中已久的宝拉渴望出门活动,格里高利利用这种期待,先是许愿说带宝拉去看歌剧演出,让宝拉情绪高涨,紧接着又借客厅墙壁上丢失的画框大做文章,让宝拉的情绪180度大转弯跌入谷底。
当宝拉好不容易下决心出去听音乐会时,格里高利在演出途中突然暗示宝拉拿了自己的怀表,饱受折磨的宝拉终于无法自控,当众失态大哭。
比照电影中的情节,现实中的“情感操控”亦是如此。
操控者的“目标人选”首先可能具备“性格单纯”、“人际关系简单”甚至“低自尊”的特点,这有利于操控者建立“强势一方”的话语权。
在不对等关系中,被害者对操控者的言行深信不疑,容易将错误归因于自己,更无力逃脱这种“有毒”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下》这部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是跨界的。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是因为这部影片而衍生出来的——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又名认知否定,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这种方式会使得受害者对自己产生强烈的怀疑和否定。
受害一方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自我认知和接纳程度都相对较低,并且内心缺乏关爱、渴望被关注。
在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于男性的。
影片中出身优渥的宝拉虽能接受器乐、声乐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却依然只能作为“被观赏”的客体。
由于不能外出工作,没有经济收入,在家庭以及社会上也是失语的。因此,女性也比较容易成为男性实施“情感操纵”的对象。
当下社会中的情感操控案例,也依然是女性受害者偏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女性比较看重两性关系中的“情绪价值”,男性只要提供一些廉价的“安慰”、“同情”、“温暖”等,就能迅速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
如何逃离“情感操控”?网上有很多相关解答。但是如何避免成为“情感操控者”?这个问题却似乎是无解的。
“操控者”角色所带来的心理优势,以及操控他人获得的物质经济利益,都让一些人在不自觉中实施过“情感操控”。
这种非暴力形式的“精神虐待”,甚至可能发生在家庭亲缘关系,以及职场工作关系中,这些操控都是基于“权利”关系的建立而展开的,有时还极具隐匿性,甚至受害者深陷其中还浑然不知所觉。
褒曼神演技炉火纯青
《煤气灯下》的导演乔治·库克,特别擅长处理女性题材的影片,其作品也都能最大程度发挥女演员所长。
饰演宝拉的褒曼,是被誉为好莱坞“神颜”级的演员,她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可谓精彩绝伦,尤其是电影结尾部分,宝拉与被逮捕的格里高利的一段屋内“对峙”。
褒曼将女主被“长期精神虐待”后的那种痛苦、撕扯、愤怒和崩溃,全部浓缩在一段排比句式的台词中。她手中握着的那把匕首,到底是会切断捆绑着格里高利的绳子,还是会扎向这个“罪犯”的心脏,观众一颗心始终悬着,气氛窒息到无法喘息!
饰演男主格里高利的查尔斯·博耶,是一位法国裔男星,他凭借在《媒体灯下》中成功塑造了“情感操控”的反派人物,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查尔斯·博耶对于善于处理微妙情绪的变化。例如他故意将宝拉的物品藏起来,然后偷偷观察宝拉的表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扬眉,都传达着一种志在必达的神气。
感谢您完整阅读全文!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收藏、转发。也请关注“灵犀的影视笔记”,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