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399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6.23
分享这个话题,是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尝试做一些事情时,总是不那么果断,一是缘于自己可能不是真的打心眼里儿想要去做,仅仅喊喊空口号,安慰安慰一下想“上进”的心。二是做新的尝试或改变,就要走出当下的舒适区,下一番功夫,费一番脑子,舍弃一些享乐。即使这些都做到了,也不见得,结果就能如所愿,这也是迟疑不动的最大敌人。三是功利之心过于急切。功利之心不可无,因为恰到好处的功利心可以激励人们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乐于挑战,实现自我价值。毕竟人活着,终究要为了些什么?按照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来区分,不管是处于底层的缺失性需要还是高层次的生长需求,都是有所求的。但过于看重“功利”,就会浅尝辄止,行动一段时间后,若发现没有达到最初期待的,或获得想要的,或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就会放弃,而导致半途而废,干啥啥不成的挫败感。
综上所述,当人们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会分析、考虑,甚至还要刻意地评量一下——值不值、利弊、得失,往往也就是在这个看似“保险”、“稳当”的一步,让人们失去了做事的最佳时机、原有的热情、急切的愿望,进而在做与不做之间再次迟疑和徘徊,最终不仅时间悄然溜走,而且在选择中摧毁了信心。做事就要雷厉风行,想到就行动,思考的越多,分析的越透彻,执行的动力就越小。之所以,人们会谨而慎之,缘于害怕失败,更不愿因失败而要承担责任;缘于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和现在拥有的一切;缘于不自信,还没有开始行动,就预设了许多“坏”的可能性结局,却忽视“好”的、积极正向的一面。迟疑不定中,时间不等人,它按照既定的轨道,悄然无息地走了,直到有一天,你两鬓斑白,回忆碌碌无为的一生时、或羡慕嫉妒恨他人的辉煌时、或哀叹命运不公、运气不好时,会虚张声势地说:“如果那时候,我……怎样了,现在也是行业佼佼者!”“如果知道某某‘技术、知识’那么有用,我早就学习了,也不至于被某人占了先机,被提拔了。”“如果我有……,现在……怎样”,殊不知,机会、好运都爱眷顾早有准备的人;殊不知,当初你在吃喝玩乐时,人家在废寝忘食充电提升;殊不知,当你算计付出与所得不匹配,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机械重复同一工作时,人家在岗位上拼命地学习、创新。所以,抓住当下,认真筹划,积极行动是关键。与其将来怨悔,不如在还能“折腾”的年纪,大胆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结果不那么随心所愿,但最起码曾经努力过,没有在犹豫迟疑中虚度光阴,也不会在生命的尽头酸楚地说“如果……”,可惜地是时光不会倒流,也不会发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