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农村,讲究都是自给自足,要吃什么,地里摘去。
春夏秋日暖土松,家家地里苗肥果壮,口福就多,中午下面,掐一把苋菜,晚上就馍,摘一个葫芦,万一要待客,就割把韭菜炒鸡蛋。冬天日子苦点,但也有办法,春末腌的蒜苔,夏天晒的豆角,秋天煮的酱豆,整一整都是鲜爽的佐菜。
总之不大兴买菜。
但也总有不能不买,或者多攒了几块钱的时候,那就去赶集。
镇上的集两天一逢,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卖菜的人推着车扛着袋,买菜的人攥着钱,一条长街铺开,吆喝的吆喝,砍价的砍价,徘徊的徘徊,挤挤攘攘,热闹非凡。
小孩子最喜欢赶集,二十年前的乡下地方,吃喝玩乐都没花样,集上却个花花世界。什么都买不起,光是看,也欢喜高兴着呢,要是偶然家长给买根冰棍,那可得甜上一整天。
等到了城里,种不得菜,菜市场又是常驻的,赶集这说法就没了,不过倒有赶早市。
城里的早市天天有,5、6点钟开始,8、9点钟散场,规模大的有衣袜鞋帽,小点的就卖卖蔬菜水果日用品,跟赶集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经济实力摆在那儿。
早市的好处,便宜新鲜。摊贩们半夜拿菜,只卖三个小时,正常都比菜市场价低质高。
赶早市得早起,8点钟才去,剩的都是歪瓜裂枣,卖得快的摊子都走空了。你到早市一看,一多半都是家庭主妇爷爷奶奶,上班族要不就还在闷头睡觉,要不就在挤公交车呢。
狼爸就是赶早市的好手。煮着粥,人就出去了,一家人还没起床,大袋小包已经拎回来了,有时候还拿俩鸡蛋去摊个煎饼果子。
过年回家混吃等吃那会儿,早上睡得朦朦胧的,听到隔壁扑扑腾腾,起来一看,哦,原来狼爸买了一堆大虾,怕它们跑,拿盆扣着,那虾就一个劲儿扑腾。
不能在家啃老的时候,菜得自己动手买,买多了,什么人和事也都见着。
有一回买高兴了,拿了鱼就走,摊主追出5米,“藕!藕!小姑娘你的藕没拿!”这就爽气。
另一回把两个20块卷一起给了摊主,等反应过来就要不回来啦!摊主拿了钱就塞进钱袋,遮着手把钱拉起开再给我看,“你看,你就给了我一张!”这就闷气。
还有时不时缺斤短两的,人家卖1块他卖8毛,看似便宜,秤上动动手脚,其实差不多。还有更缺德的,同样卖1块,他还是缺二两,也叫人闷气。这种的,觉出来了就得给他宣扬宣扬,不惯那奸滑脸。
支付宝微信兴起之后,就不太爱带现金,有时候难免尴尬。挑了菜称好,摊主说,21块3,算21块!翻翻钱包,哎呀只有20块,老板去根黄瓜吧。差多少?1块。别去了,明儿再来买再给!
老板大气,咱这俩狼脸也还有点信用。不过这总归还有点不好意思,万一忘了也更尴尬,后来再要买菜就先翻钱包,有再去。
有一回在家休息,蒋摩西说晚上回来吃饭,我就算菜单,算完准备去买菜,结果屋子里找半天只找到几毛钱,只好走到一里地外的超市买了再吭哧拎回来,超市既能刷卡又能刷手机,方便!
没过多久,发现常去买菜的市场,个个菜摊上挂着个二维码,连鱼档也放着两个水淋淋的二维码,一个支付宝一个微信。终于连买菜也不怕没现金了,一机在手,天下无忧。
线下买菜越来越方便,线上买菜也不含糊。
三四年前有个朋友创业,做了个网站专门做送菜上门,洗切干净配好佐料贴上菜谱裹着冰块,早上下单下班前送到,用户拎回家只管开火炒熟,说不出的省心省力新鲜健康。我买过好几次,跟着学会了好几道菜,特别爱那味剁椒鱼头。后来网站不能壮大,只好关停。
然而没两年,社区o2o忽然间炙手可热,光是生鲜配送,就有好几家,风头融资不断,一时风头无俩。我立时去找朋友讨论,这不就是当年你的模式吗!只不过你没有app。朋友哭曰,生不逢时!创新创业,晚一步死,早一步也死!
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