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长城
文/石岩磊
昨天,我和爱人同几个朋友一起爬了一段北京怀柔区撞道口村的野长城,之所以称其为“野”,是因为它并未被大规模地修复,基本保持着历史的原始风貌,虽然对外开放,可沿途并没有正规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全凭游人的“自治”。
早晨八点我们就出发了,可由于临近“清明节”,途经一处陵园的进山路让大小车辆堵得水泄不通,直至中午11点才赶到山脚下的村口。4、5级的西北风将天空吹得湛蓝,也把气温拉下来10多度,山里温度更是格外低,只有3、4度模样,好在我们早有防备,重新穿上了秋衣、秋裤以及带绒的冲锋衣,可下车后仍感觉寒气逼人,然而寒冷的天气没有降低人们的游览热情,长城上到处是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
这段城墙扼守着险峻的“撞道口”关隘,地势十分陡峭,年久失修的墙体多处已坍塌,仅存一米来宽的通道,即使是相对完整的部分,上面也长满一人多高的荆棘,留下的羊肠小道仅能一人穿过,上山和下山的人流经常得交错通行,好似来时路上的拥堵。尽管大家素未平生,甬道上也没有“红绿灯”,可游人们都十分礼貌,自觉地有序让行。或许是壮美的景色涤荡了人们的心灵吧。
3月下旬,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和杏花尽情绽放,在蔚蓝的苍穹映衬下显得格外妖娆多姿,仿佛是兴高采烈的小孩子在画水彩画一般,他兴冲冲地把各种颜料毫不吝惜地泼了出来。白的似寒冬腊月的堆雪,粉的如少女红扑扑的面颊,绿的像抛光打蜡后的翡翠。经受过千年沧桑洗礼的灰砖、石基愈加显得古朴厚重,残存的垛口更加苍劲有力,恰似一位位久经沙场身负重伤的勇士,依然威风凛凛地屹立着。
穿行其中,人们身不由己地油然而生敬慕之情,深深地被古人保家卫国的不屈情怀所感染,文明、礼让、互助仿佛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游规”,没有吵闹,没有抢道,有的只是客气的一声“您先走”,有的只是过高坎时陌生人间的援手。可我也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每个人的背包外面都挂着个袋子,随手将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装进去,然后带到山下处理。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爬了两公里后,大家都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腿脚明显感到乏力,我忽然发现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背着个硕大的旅行包,手里攥着个黑塑料袋,正沿路搜找着遗落的细碎垃圾,他吃力地弯腰从草窠、树丛里捏出散落的果皮纸屑。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一路走来没见到垃圾遍地,一方面是出于游客的自觉,另外是源于还有如此精益求精的编外“清洁工”。
下午2点,我们顺利地下山,除了手机里塞满了各种靓照,便是心中充溢着无以言说的感动。文明的传承大概不仅需要大力的引导和宣扬,而且也可以通过良善的环境与氛围来熏染,在潜移默化间把灵魂深处的尘埃弹落,让或白或粉的花海冲洗干净心底抵御利欲侵蚀的长城。
201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