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简书官方活动:「愚你同乐」愚人节狂欢主题征文。
又到愚人节,不禁忆起尘封多年的关于愚人节的故事。
“愚”的反义词应该是“聪”吧?
没上学前,街坊四邻都夸我是个聪慧的女孩:唐诗宋词颂得好,乘法口诀背得溜,字认得多,智力游戏总是赢。
上学后,对于课本上的东西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信手拈来,因此颇受老师的赞赏,夸我天资聪颖。自己也就飘飘然,以聪明者自居了!
看到同学为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而抓耳挠腮,有时真觉得很不可思议,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简单他就弄不懂呢?
开始时兴玩愚人节的时候,已经在读大一!到三月底,贪玩的同学就开始设计愚人方案。那时,没有电话,没有电脑,通讯方式仅限于信件,而愚人节也仅此一天,因此骗和被骗基本上是面对面发生的,换言之都是在校园内发生的。
4月1日那天,大家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既要谨防受骗,又要去整蛊别人。
午夜12点过后,“卧谈会”上,大家一起分享骗人的“故事”和被骗的“事故”:如何骗了某某,如何戳穿了某某的谎言,而被骗者,则要求将之成为寝室内的秘密,不准外传。
那一天,和同学、室友之间博弈下来,我的战绩榜上,只有“故事”,没有“事故”,颇为自豪。
然而,谎不胜防,其实,我到底还是出了“事故”的,只是骗我的人不在校园内,不以面对面的方式,因此“卧谈会”上还不知道。
L君在我就读的中学执教,是个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之前我们在一起交往还一度挺密切的,在我眼中,他是个诚实的人。那天收到他的一封信,说4月1日要到广州出差,到时来学校探望我。毫无防备地,我相信了!因为在我的字典中,L君与谎言不在同一页。
忘了信上有否说到学校的大概时间,我隐隐记得,那天下午就没去上课,晚上也没上图书馆。由于无法联系,唯一可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是一种心情,有期盼有煎熬!可幸的是学校是自己最熟识的地方,不幸的是等人的滋味是不择地点的。
刚开始,想的是去哪里午餐?下午有什么讲座可以让他去听听?或陪他到哪里走走?午餐错过了,又想晚餐可以到哪里?连晚餐都错过后,期待已经演变成担心了:怎么还没到?路上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堵车?车祸?真可谓越等越心焦。
第二天赶紧写一封信,迫不及待要了解状况。
很快L君下一封信到了,以愚人节胜利者的姿态取笑我,我才懊恼地发现,原来我上当受骗了。
“聪”的反义词是“愚”,被骗了,就意味着我,聪明的我居然和“愚蠢”划上了等号。我自认聪明,但自认不大度,当时心里极其不爽。
花开花落又一年,第二年的愚人节,又收到L君的来信,托我在广州帮他买两盘李斯特的音乐磁带。不象当时流行的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那样,每家书店都能找到,李斯特的音乐有点冷门,家乡是个小城,没有也是正常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记得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星期天,从中大码头乘轮渡到了天字码头,然后顺着北京路从南端开始往北走,一家家书店去淘,花了大半天时间,我终于为L君找到了李斯特的音乐磁带。
虽然累得很,裙子也被打湿了,却满心欢喜的。
五一节假期回乡,捎带给L君,却又被告知这是愚人节的玩笑,而由于是愚人节的玩笑,L君不肯收下那两盒磁带,要我带回去自用。
悻悻然,我拿回家听,没有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表现出的轻松愉快,也没有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展示的优美,李斯特的交响诗在我听来,只有暴风骤雨式的狂野,我不喜欢,听了反而倍添我的烦躁。
其实愚人节当天,骗与被骗都只是好玩而已,一般来说也不会伤感情。可全情投入了,又岂是“一般来说”呢?恰恰我是个小器之人,如果说第一年心中的不爽过去得很快,那么第二年受伤的感觉就延续了好久。被同块石头绊倒两次,引以为傲的智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我的打击是致命的!一直以聪明者自居的我,竟连续两年栽在L君手上,心里满是屈辱。
恼羞成怒的我将李斯特扔进了垃圾桶,也将和L君的友谊放到了冰箱。
当年的幼稚与小器,每每想起也觉得可笑,不就是一个愚人节玩笑吗?至于吗?
多年以后的今天,曾经困扰心中的“事故”如今轻松地以“故事”形式来回忆,一笑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