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过去一直因其短命且暴虐而被视为负面之典范。可延至今日,人们只追亿其军事的强盛,而对其暴虐却渐渐淡忘,以致有很多人为大秦帝国的短命而惋惜。
有人以楚地出土的云梦竹简为证,来论证秦法并不严苛,从而试图为秦之暴虐而洗白。可这本身却违背逻辑,从秦末大起义来看,天下大乱,山东六国故地皆反。你还能说你施的是“仁政”而不是“暴政”?就如隋末的隋炀帝一样,全天下的百姓都揭竿而起,你还是说你是位“仁政爱民”的好皇帝?
再则,即便从云梦竹简来看。也不能论证秦法不严苛,而秦朝对待新占领区的六国故地,未必施行的就是秦地的那套法,对待六国百姓肯定不如对待秦人那样,很有可能加重刑罚。所以,才会有“天下苦秦久矣!”,才会有全国性的大起义。
有人认为秦朝统一天下,是终止了战乱纷争的战国时代,是功在千秋的伟业。诚然,统一是比分裂要好,但前提也要看是什么样的统一,由什么样的人来统一。元朝与清朝也是统一的国家,但人们还是会为南宋的灭亡与南明未能守住江南半壁而惋惜。而秦之统一也是如此,你的统一不是为了解民於倒悬,而只是为了野蛮征服与掠夺以满足你的私欲而已。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上党之民不乐於附秦而引起的,其实,彼时又何止是上党之民不乐附秦。山东六国之民皆不乐於附秦。所以,没人需要你来“解民倒悬”。至於那些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历史伟绩也是一些历史学家吹嘘出来的。
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也不过是以秦之文为天下文,以秦之轨为天下轨,以秦之度量衡为天下之度量衡。其实,这本身就是对一种文化多样性的破坏。秦国的文化、经济等在各方面都是战国七雄中最落后的一个。整个战国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而秦国压根就没出现一位思想家。而以秦之制度为天下之制度本就是一种倒退,往大一点的说,就好比蒙古征服天下时,以蒙古文为天下文(不过由于蒙古文是彼时初创的文字,并不成熟而没法通行天下而已)一个道理。
许多先进的文明古国遭到到野蛮征服,其文明也销声匿迹就是这种道理(古埃及、古巴比伦)。只是我们的文明遭受到的破坏没那么明显而已。
在秦统一天下前,我们的政治制度是“天下共主”的分封制,跟西欧的制度比较类似。而秦王朝却开创集权帝制。元与清又将帝制与奴隶制相糅合,而变成了奴隶帝制。一个国家与民族能够前进的前提就是思想要开放、自由。战国时,齐宣王见颜斶,齐宣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齐宣王说:颜觸,你过来。颜觸说:大王,您过来)。而孟子可以有“民贵君轻”的主张,如果此二人遇上秦始皇的话,恐怕结果都不妙。
至於满清,更是只有奴才而已。清朝官员曹振镛在总结为官之道,总结出“多磕头、少说话。”六个大字。如此,国家与社会还谈什么进步?也就难怪我们的国家会原地二千余年打转。
商鞅变法的“利出一孔,驱农归战”思想也只有在秦国这种落后的国家才能得到采用。而山东六国的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都极其繁茂,根本就不可能采纳商鞅的政治主张。
还有人认为秦国任人以贤,给予客卿很好的机会。但是,这些客卿却没有一位有好下场,像张仪的那种被利用完,而被一脚踹开的,已经算是下场比较好的。从商鞅到范雎到吕不韦到李斯,哪一位又得到善终?(据云梦竹简,范雎也是被秦人处死的而非急流勇退)
以暴虐而强取天下,最终短命夭折的,永远只该受到鞭挞。
诚然从短期内来看,秦国是战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但从长远来看,秦国却败得最惨,享有十几年一统天下后,王朝覆灭,宗室被屠,宫室被毁。若不是其当初倒行逆施,以暴虐而强统天下,秦国的国祚起码还可以延续几百年甚至更久。秦之行为可谓是毁了别人,却也最终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