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事站高一个纬度
努力站高一个高度/纬度,面对当下的环境,面对当下的人。
比如孩子之间的矛盾打闹,夫妻之间感情的不匹配,同事之间的现实差距,一切一切不如意之事,都可以学习一下毛爷爷。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好像是他被周围的同志排挤、冷落、坐冷板凳了好几年,后来大家吃了亏落了败仗,终于认识到他之前的观点是对的,于是请他出山,而当大家再找他出山时,他也并没有摆谱,端架子,而是很乐意就答应了。
在他心里,有更高一层的视野,心中有大局更重要,所以他放下了个人的小我,不计前嫌。在冷板凳的那几年,他也并没有自暴自弃。
这样的精神才值得我们学习。
也就是作为一个正常人,面对一个事件,必然有一种本能的正常反应,这种是出自感性的反应,孩子之间打闹吵人会生气烦闷,看小说看上瘾会沉陷进去,这些都是感性的。而跳高一个高度来反应,则是带着理性的,不沉溺于小说给人的快感,而是看作者如何去把故事写得吸引人,看到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掉进环境中被影响,而是引导他们朝表达自我,澄清分歧和走向和睦去推进。
只有这样,遇到任何事,就不会慌乱无解,而是会产生一种清晰的洞见,面对和解决掉问题。
二、钱是人们玩的一个游戏
巨大的反差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真正的世界。
在XX里,动辄十几Y资金,或者几千W的项目,向上面申请就能得到fund或拨款,一项项几百W的花销是常见的事,而几十W的礼物只是小意思。好像看见了一种疯狂地去得到又大笔地花掉的“狂欢与盛宴”,只要与这些项目粘边的必然是参加了宴会的伙伴。
在节日的氛围里走进山姆,到处是人头窜动,一个个框框里堆满了或多或少物品,给人的感受是这是购物的盛大节日,并未搁浅的消费氛围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切身体验到的世界又是另外的一面,每天消耗掉个人的精力,只够买两盒冷冻蛋糕,又彰显出一个人得拼命地赚钱才能维持最低的生存体面。
人们好像在玩一个永无停止的游戏,设定游戏规则和分配游戏币的人,是幕后游戏的BOSS;而进入游戏里的gamer,不是在拼命地赚钱,就是在疯狂地花钱,他们被游戏里的各种闯关成功后的奖励,各种惊险新鲜的刺激,各种大帽子头衔等等这些设置游戏规则的人的套路,拿捏得死死嘀。眼睛累了也顾不得,手脚酸了也感受不到,只是不停地赚游戏币、升级、打怪兽、购买资产装备,获得更高阶的能力,继续打大怪兽。
不顾及时间、精力、健康,不顾及个人的生命力。升级才是第一位,拥有更多的游戏币才是最终的追求。在这场游戏里,个人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而你拥有多少游戏币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自你成为一个人开始,就进入了这场早已存在的游戏局中,无可选择,游戏币多少成为你身份高低贵贱、资源多少、活动范围大小等等一切的决定因素。
努力重要吗?努力太微不足道。这个关键的是要学会和谁一起组队升级,要有眼界与眼光。抛开所有的理论来看,在这恍如游戏的世界里,赚钱也就是赚游戏币,也许真的是很随意,并不和我们所认为的那些写在书本里的智慧与真知相关,并不是多么深奥大论,有什么因果宿论,不过仅仅就是尝试着玩,找到如何通关的游戏技巧,找准自己的优势,找到游戏中的捷径漏洞,看准游戏里谋局者可能开通游戏新赛道的趋势,选好平台和利用好资源等等。
什么对错好坏,真假美丑,善恶优劣,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晃子,抛给世人的无数的假象,来捆绑着思想与精神,以符合谋局者的道德要求,便于控制和激励套路,而作为谋局者的类群,不会为这些虚无的东西所困扰,他们正因为跳出了这个较低的层面,才能成为幕后的掌局者。
这样去看,关于钱的一切关于所有的外在物质,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普通芸芸众生,都是入戏者迷罢了,被人生的无数个执念所控制着,不罢不休,非要跟着众多的玩家一争输赢,赢它个王者头衔出来才满足。
三、人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物种
拥有一定的智慧与理性,但是感性或者是内心的心理情绪,还是会常常出来影响一个人:比如当弟弟说我写的没用的时候,我心里还是会有一种情绪渴望得到认可。比如我知道穿衣服不需要特别在意,衣服只是一种功能性的东西,我当下的环境不需要那个武装,但自己穿的一般还是存在些焦虑。
比如吃饭时,她们俩在那儿聊得带劲,我坐旁边还是不自觉产生尴尬感与孤立感,会很在意自己和不和谐,和不和群?其实我当时不太想说太多,也不想说话。
通过一些事例可以看出,有时是人的感性先出来多一点,沉浸入感性之中,像俩人聊天,我本能感受到孤立感,其实别人并未孤立我,只是我不想说话不想聊,还在自我的沉浸之中而已。但是这种感到被孤立被排斥的感性就是产生了,它影响到自我感觉。后来自己不去在意这种感觉,无所谓它,认识到自己的感性出现,认识到自己本身不想说话,这就是理性出现之时。
有时候,是内心有一定的理性,但是后来的感性还是会影响理性。比如知道衣服不过是人的武器,而我当下不需要穿着如何如何,因为我不喜欢穿得装逼的样子,我装起来很不舒服。但是有时看到身边别人装扮,自己还是会不自觉地焦虑起自我来。所以这是有一定的理性,但内在又出来一些感性因素影响自我。
感性因素似乎是受到外界现实的某点刺激,某个场景的刺激而出现的感觉、情绪反应,带点偏颇的肤浅的和个人的特殊情愫。而理性因素是本身存于内心的某些经长期积累、形成的较客观的对现实的认识,不是某一时一刻的反应,一定是较长久所认识到的某种事实(自己长久认识到的现实,不是短时刻的感受)
这种短期的感性认识,正是形成长久的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产生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人才能逐渐使认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一种更深刻的理性认识。这也是《实践论》里的观点。
我现在不时能够分辨出我哪些感觉、想法是理性的,哪些是感性的。
四、坚持理性状态,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个十一,连续四天出门,把人都累坏了。
主要是第四天,坚持了一点理性,带他们去检查了眼睛。本来前一天晚上回来,心中都有点不太想去,感觉已经累了,想偷懒。再加上孩子爸说想出去逛逛,我差点有想取消去为孩子们检查眼睛的念头,但第二天还是坚持给他们检查了眼睛,维持了曾经计划好的理性决定。
可是,晚上回来人疲惫极了,一方面生理因素,这几天忙碌劳累气血不好,眼睛每天很疼。另一方面是每天都出门确实也累到了。
这让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人想坚持住理性的状态,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这种代价很可能是精力上的,需要在身体上能够hold住,需要有一定的能量存储,否则如果没有存储,把身体透支之后很可能要么是生理上的问题,要么便是精神上的彻底放纵以救赎能量透支。
所以看来,理性,不过就是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性状。相对地,感性,是随肉身五感而走的。
理性,需要极度的信仰、坚持,是在认识到现实的基础上,思想秉承的一种理想追求。
而没有认识到某些现实,所进行的理想追求,不过是叫理想主义,两者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