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83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真正激情,在培养学习愿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便使孩子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5 卷,第 1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儿童的学习是跟随着兴趣、好奇心、满足感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父母与教师一样,不能用批评、压制、处罚等手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对孩子的惊讶、好奇不屑一顾,对孩子的兴趣、发现嘲讽讥笑,最终会成为熄灭孩子好学求知的心灵火苗。亲爱的父母,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学习热情。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前些天,我在厨房手忙脚乱,眼看锅里火苗腾地窜起,心中慌乱之际,便匆匆抄起锅盖狠狠一盖——只听得“滋啦”一声,那跳跃的火焰瞬间偃旗息鼓,只剩下一缕灰白烟气孤寂飘升。
这寻常一幕却蓦然照亮了教育中某些令人心痛的真相:面对孩子心中燃烧的求知火苗,我们不也常因“方便”与“正确”之名义,无意中抄起批评、压制和处罚的“锅盖”,将那小小的热情生生盖灭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洞见地指出:“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真正激情,在培养学习愿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他更强调教师应“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最终让“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这“满足感”三字,正是教育的精魂所在——不是冰冷填鸭,而是内在火焰被点燃后所感到的温暖与喜悦。
朱永新先生则用“萤火虫”的意象照亮了这温暖之路,他说:“儿童的学习是跟随着兴趣、好奇心、满足感走的。”当孩子眼中闪烁好奇之光,如萤火初绽时,最可怕莫过于成人那冷漠的不屑一顾甚至嘲讽讥笑。这些时刻,孩子内心那点微光便如风中残烛般,瑟瑟摇曳几近熄灭——原来我们手中那把“锅盖”,竟如此沉重且无处不在。
曾见过一个孩子蹲在路边痴迷地观察蚂蚁搬家,兴奋地抬起头,眼里跳跃着光芒:“妈妈你看它们排着队……”话音未落,却被妈妈生硬打断:“别玩了,地上脏,赶紧去练琴!”那孩子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默默站起,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当孩子内心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时,我们粗暴的打断,何异于用一盆冰水浇熄他们心中那簇自燃的火种?
真正的教育者应做那火种的守护人,而非灭火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真正满足感”,便是在孩子解开一道难题、读懂一首诗、发现一个自然奥秘后发自内心的欢悦。教育者之责,是营造一个允许孩子“惊讶”并耐心欣赏“惊讶”的环境——如同守护初生火苗那般,添一把柴,挡一阵风,让那火焰自由向上舒展。
我们常被“标准答案”的桎梏所束缚,错将孩子好奇的“为什么”视为麻烦与多余。殊不知,当用“标准答案”的灭火器对准孩子“为什么”的小火苗时,那“滋啦”一声轻响中熄灭的,正是童真里弥足珍贵的探索气息。
每个孩子都是一支待点燃的火炬,而我们手里握着的,可以是火柴也可以是消防栓。那“滋啦”一声中熄灭的,岂止是锅灶里的火苗?在无数被无意浇灭的童真探索之火里,多少颗未来明亮的星辰悄然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