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房子就要上幼儿园了,踏上他漫长人生走进校园的第一步。像古典老师说的:“如果婉婉(古典老师的女儿)知道以后还有那么多事,估计她得自杀咯。。”
我们家儿子同样盼望着上学,于是昨天去参加了幼儿园的新生入园家长会。
园长我们已经见过几次面,没有深入交谈过,给人印象很平易近人,印象不错却不算深刻。昨天我彻底记住了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理念、她管理幼儿园的行为,都使我对她刮目相看,并仰慕她!
园长通过PPT的辅助,做了1个小时左右的分享,内容丰富收获满满。这一个小时中有个别家长离开,走的时候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声音,一听就是故意的,似乎在告诉我们:“不是我不愿意在这儿听啊,只怪她说得不够吸引我,”他没意识到如此行为只会显得他无知和浅薄,不认同只管走就是,影响大家就是你的不对了。
园长的分享让我对分享力这个能力感受更加深刻,对园长也更加敬重。这短短一个小时,她赢得了我对她的敬重、仰慕、佩服,可以见得分享力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定再回头好好听一下这门课。
说回来,园长举了一个栗子:
“有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他任务最主要的东西?这位获奖者回答的却是在幼儿园。他在幼儿园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故:三岁决定一生,幼儿教育期间养成的习惯和性格影响终生。我深以为然。
家长会刚结束,我在楼下带孩子玩,就被人问起:“不满三周岁,为何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岂不是要上四年?幼儿园又不教什么东西”。
我从来没想过让他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事实上我希望的仅仅培养他的8个良好习惯:锻炼、思考、自理、文明、合作、学习、分享、礼貌。
我们都相信,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使他成长为一个与社会相处融洽、与团队合作顺畅、与人相处开心的健康青年。当他具备上述8种习惯,也更容易接近世俗定义的“成功”。所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强调:“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究底都是培养人良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就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贯穿我们的一生,在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书中论述的七个习惯不仅仅对于想成为高效能人士的社会人有价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炼的信条,它精辟而正确的阐述了人生道理。作者把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以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幼儿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孩子天生爱学习,越小的孩子越愿意自主学习,此刻是培养良好习惯最合适的时机。如果现在有一家幼儿园告诉我,4年下来,孩子一定学会写字、拼音,我肯定得抱着孩子逃一样得离开,这绝对是打击学习意愿最有效的方式!
当他在幼儿园尝尽学习的苦头,你能想象在之后的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他会沉浸在自我提高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吗?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法想象的,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的。你指望他靠你那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贪念,逼自己12年到高中?大学?那以后呢?那些毕业就烧书,发誓再也不会捡起书本的高中生、大学生,你记得他们的面孔吗?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态吗?也许你不知道,他们从头到脚都写着:我是为爸爸妈妈学习的!那不是我!
可悲吗?摧残式教育就是这么一点点磨灭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意愿的。
为何不让他们在幼儿园时代好好的玩,寓教于乐呢?
激发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不至于步入社会时才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而产生悲观情绪:即使拼死努力学习(有些孩子就是怎么努力,都比看起来轻松拿高分的同学辛苦,结果却不尽人意),即使考试成绩最优,用人单位仍然不买账。
当那些有8个习惯的孩子发现差距时,总能快速适应社会、超越同龄人,“成功”就是这么来的。
以后学习知识的路还长,还没进入赛道就开始冲刺,只会后劲不足,夭折半路。
为孩子好,就不要总盯着孩子学了几个字、会不会拼音?你需要做的只是每天孩子回家的时候,问一问:你今天快乐吗?
有一本书是85年安徽省文科状元盛琼写的《孩子我要你快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见到孩子的第一面或者电话沟通的时候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你今天快乐吗?”
充分关心孩子的情绪,比死记硬背的知识更加利于孩子的成长。
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培养出阳光快乐的好孩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