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即是成长,以前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觉,甚而会反感:这不就是给人洗脑,让人心甘情愿的卖命干活吗?我才不做这样的傻子。
但是真正承担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不再是别人让干什么干什么的被支配着做事的状态,而是你必须自己去思考该怎么做。这两种状态最直接的差别就是主动做事与被动做事,自我状态的不同。
2019年我镇开始进行教研共同体的集体备课活动。被迫担任五年级的集备组长,从最初的推脱抵触,到面对现实不得不承担起职责,有两天的心理扭转期。倒不是对活动有意见,是因为当时跟着名师课堂学习,想系统学习名家课堂,多一事就少一份空闲去学习。后来想着,一起备课交流也算学习了吧。
既然接手承担,就要先做好规划。第一步先把五上数学教材的所有内容进行梳理,每个知识点的课时安排好,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练习课课时。(既然我们备课,一定要先把课程熟悉,可是每个人把所有的一册书的内容全都熟悉有些耽误时间,毕竟离开课只有一周的时间了)然后把所有五数组的成员按顺序排开,分成两个小组。第一小组集中准备第一周要上的课,每人一节课,挖透研透备出一节,两天时间准备好,第二组的将全册备课和一到四单元的单元备课准备好。两天后集中上传研讨,研讨内容从亮点和问题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个人必须发言。这样就能保证每个人都对教材,教案熟悉,并有自己的思考。(研讨时我们的手边必须有教参,教材,自己其他相应的备课资料书,务求每个过程都有依据)。研讨时轮流值周,负责记录,将研讨内容形成文字。语音研讨加文字整理,便于我们后期查找,也让主备人明确自己修改教案的点在何处。我会把研讨前的教案和研讨后的教案分两个文件夹存放,研讨记录专门存放。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集备时间。
有一次我们遇上学生军训拓展,因此中心校要求那一周不备课,可是我们的计划还有自己准备的复习教案时间,就小组决定依然备课,文字研讨作为主要研讨当时,内容发送到微信群。最后我们组不慌不忙的圆满完成任务。
集备工作因为分散于每周,只要前期把所有工作计划,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和时间等做好提前规划,并没有太大的压力。虽然每次集备好都要把材料整理一下,修改后的教案编号码保存,最后还要重新再检查整理一下,但都不觉得太难,就算偶有催促交的慢的,也是时间问题。
今年的九月五号,我在写作课程承担点评员的职责,这是我自己主动争取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容易懒散的人,就逼迫自己承担一份责任,给自己一个外在压力,也是动力。
五号一天都在时刻关注小打卡,上午只有三十人左右,比较轻松的完成了任务,并把所有有效打卡都做了记录,规定只把合格打卡进行整理即可,因为没事,就把所有的整理了一下。
把所有的打卡成员的学号,姓名,标题,点评语都编辑到文档里,把比较好的用星星和心形图标区分。因为要设置置顶和精华来用。
下午依然轻松。结果到晚上八点三十以后,竟然出现了集中打卡,到九点四十左右就有七十四人了,我预测大家都开始有空了,集中完成作业呢。就严阵以待,继续整理,对于差不多的后边加个赞来提示,我猜后边打卡的还会有许多精心的打卡内容,因为经常打卡且质量好的那几个人还没打卡呢。我得留几个机动名额设为精华或置顶。
果不其然,截止晚上12点整,共125人的有效打卡,内容还都超过一千五百字了,所以每一篇都需要仔细斟酌,进行点评,还要做记录。
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一直到凌晨2:47分,把所有的精华置顶进行筛选,又核对一遍,在小打卡里设置好,才算初步完成任务。
六号早上七点三十起床没吃早饭,继续坐在电脑前,还有一项大工程,需要做点评总结,填写所有合格名单到表格,分开置顶,精华,合格三项内容。日期,标题。五十二个合格都要填写。还好我提前准备了,把可能够一千五百的学号姓名标题也都记录下来,有作者单独留言字数符合要求的,临时追加。
填表时发现有的学员小打卡的学号和表格不对应,从钉钉查找后微信群@她进行确认,这填表格是最麻烦最需要耐心的,一直粘贴到11:10分,并再次核对,发送到群,才算完成任务。
一旦做完人都要虚脱的感觉,午休时感觉心脏有些受不了了,一边安慰自己再不熬夜了。
确实逼迫自己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文章,若是以前会有空再看,看也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点评。现在所有的过一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会发现许多问题。我们写文章要从读者角度来考虑,不能自己想怎样写就怎样,这样即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再好,别人也读不下去。
有的人写的教育故事性很强,很吸引人,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还有许多,以后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