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了不起的我》
作者:陈海贤
领域:心理学
今天看到第50页,主题是在身边养一个“能量场”,怎么养呢?我们得学会寻找能量,一,来自别人在空间的行为,二,来自我们以前旧的行为。
作者提了一个例子,说她有一个书桌,会在上面只做关于工作的活动,如果是娱乐活动,就会转移空间。
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留意,比如我会在沙发上看书,也会在沙发上看电视剧,这么一来,“场”的能量就打破了。
还有一个细节,作者说她有两台电脑,一个是工用,一个是日常用,排除物质条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同一台电脑工作,工作累了,就关掉文档,退出企业微信,打开浏览器,开始娱乐时间。
这么简单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打破“场”,能量也散了。利用发散思维来看,那一个家庭、办公室,是否能做到很明确的空间、功能划分?感觉需要经济条件比较好才有一个好的空间场基础。
当然,像我这种物质比较匮乏的人来说,努努力也是可以构建“场”的,比如办公桌只工作,沙发只娱乐,厨房只做饭。
不过,最近我经常启用“一心二用”模式,那“场”就不得不打破了,比如边吃饭边听课,边做菜边听课,边散步边听课,真的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在身边培养一个“场”对我来说有没有必要?我觉得有,因为抱持能量是一件很聚焦的事情。
作者说,一个人在某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的“场”的力量就越大。
一旦我们在一个空间里做某件事情形成了习惯,用习惯促进稳定的心理预期,再用预期巩固习惯,便会流动为一个正向循环。
那在心理咨询师的应用中,该怎么使用这个原理?作者表示,在家庭治疗中,她常建议一些疏远的夫妻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做深入沟通和交流。
又或者一个来访者说她经常感到疲惫,那可以选择去固定地方独处、静坐、散步、养花,恢复、巩固自己的能量。
这一点建议我有体会,主要是自从去年身体恢复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在固定时间做瑜伽、散步,慢慢地,身体就有了能量。
最后,作者对“场”补充的定义很好,她说,场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在某个空间里,我们曾努力奋斗、苦苦挣扎,又或者有引以为豪的部分,这些都会储存在记忆银行,成为我们凝固习惯,培养新经验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