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烤肉季
【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裸食说
大约是三十年前,一群日本人组团来到中国,对北京、上海、广东和四川这四地的名菜名店一一探访。有趣的是,当时的日本人可能不知道川菜的存在,在准备上飞机前,被四川人拉住,才得以让这今天威名远扬的菜系被收录其中。
在一部关于川菜的纪录片里,知道了这套书。立马搜索并找到了日文版,无奈不懂日文,只得放下。
某天,找了个日文翻译,看能否翻译一下。这翻译的朋友也真心负责,竟然跑来说:“这套书有台湾版的。”
当下真的感激不尽。毕竟,翻译这套书的金钱亦或时间成本都实在高昂。几经波折,中文版终于到手,虽然外壳相比日文版那是不堪入目,但好歹也是珍品了。
砂锅居饭庄
【题记】
曾经,北京的砂锅居天天门口排长龙,总有那么多人抱着吃不到不罢休的决心等候。能够让吃货如此痴迷,这家店到底有什么魅力?
《知·食》推出《中国名菜集锦》专题,以名店、名菜为主题。用今天的语言和阅读习惯,重新编撰这套三十年前的巨著!不忘初心尽绵薄之力,以期能以此回顾曾经中国的名店名菜、地方风味、饮食文化、烹调艺术……
一头猪从头到尾,从皮、肉到心、肝、肺、尾、肠……没有一个部位是浪费的。
这!不!清!真!
能够让吃货如此痴迷,不过是一个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套路——饥饿营销做得好。原来创业之初,砂锅居每天只有一头猪;不到中午早早的就卖完,卸下营业的牌子,休息去了。你说今天的饥饿营销谁学谁?不知道,但砂锅居绝对是老祖宗之一。
砂锅居,原名和顺居,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年历史。万万没想到!砂锅居与王府、守卫和御厨都有着很深的渊源。这家店位于西四缸瓦市街路之东,这一带曾是前清朝皇族定王府守卫的驻扎地。相传,当时清朝宫廷王府,有朝祭、夜祭、日祭和月祭等制度,祭祀时会用上等的猪作为供品,定王府便把每天祭祀后的猪肉都赏赐给守卫。后来守卫与御膳房的厨师合伙,用一个直径大约1.3米大的土锅,开始了餐厅之路。
砂锅居的招牌菜:白肉片是出了名的,上至朝廷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大为喜爱。每天开业时,上午赏赐的一头猪,不到中午便被哄抢而空。到了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开业半世纪就名扬四海八荒的砂锅居,不管冬夏每天早晨都有大批食客排队等候。以至于当时的人说:“吃缸瓦市白肉,日出前来也太晚了。”所以,那是天不亮就要来排队的节奏咯。
中国山寨自古有!自从砂锅居的白肉出名后,一眼望去,哇!处处都是砂锅店,最多的时候北京的白肉馆就有二十几家之多。好可怕,李逵还是“李鬼”傻傻分不清楚?但毕竟味道才是王道!砂锅居的菜肴看起来简单,却并不容易模仿。所有的菜都用猪肉做材料,每一代厨师都用传统的烧(此店的烧,以炸的形式较多)、爎、白煮的烹饪法,做成各种菜式。一头猪没有一个部位是浪费的,从头到尾,从皮、肉到心、肝、肺、尾、肠……都可以吃,能做出几十种味道不同的菜式。特别是风味独特的白肉片,简直是当年的特级珍味。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清代文人,今浙江人,字子才,号随园老人(1716年~1798年),是个典型的吃货,代表作《随园食单》)就曾说:“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有着浓浓北京风味的砂锅居,1937年开始就改成了全天营业。尤其下小雪,或者梅花盛开的季节,在这里享用美食的体验,乐载。
【白肉片】
猪肉(通脊或五花肉) 酱油 腌韭菜花 酱豆腐汁 辣椒油 蒜泥
白肉片无论质地、色泽、味道都很纯粹,是典型的北京风味佳肴。
砂锅居的白肉片以传统的白煮法做成:精选猪的通脊、软五花、硬五花肉,一一刮洗后,猪皮向上,放入大砂锅。锅中装满清水,盖紧盖子,以强火煮开,再改为小火,让砂锅的水保持沸腾的状态。因为中途不加水,肉的油脂会全部融入汁中,有助于除去多余的油脂。大约煮两小时后,从皮的那边用筷子刺探,能穿透就刚刚好。捞掉浮上来的多余油脂,去皮并切成轻薄的大片,并排于盘上,不管冷热,都有别具风味。
吃白肉片可以沾上酱油、蒜泥、腌韭菜花、酱豆腐汁、辣椒油……裹上荷叶饼或芝麻烧饼一起吃(北京人是有多好荷叶饼和芝麻烧饼啊...)。
白肉片,最先是满人带进来,又叫做白煮肉,后来便流传到民间。《梵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肉,其肉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裸食注:大片的肉),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风俗。”《清稗类钞》描写得更加详细,“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庖人以约十斤之肉,一方置于二尺径之铜盘以献之……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敬称谢,肉皆白煮,无酱油甚嫩美,量大者可吃十斤。”由此可见,白煮肉在当时被视为膳食中之最佳者。
比起当时的白煮肉,砂锅居的白肉片自然更好吃。经过厨师巧手做成的白肉片,肉片肥而不腻,肉片瘦而不柴、薄如纸片、颜色浅红,是难得的美味。
【炸鹿尾】
猪五花肉 猪肝 猪肠皮 松子仁 芝麻油 盐 葱 姜 白肉汤 花生油 酱油
清代《香祖笔记》记载,“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虽猩唇驼峰,未足为此。”北京的宫廷菜中,是好鹿尾巴这一口的。清代时,鹿尾可是相当难得的石材,是极上的珍品。《水曹清虾录》也说,“近时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独贵鹿尾,一头全鹿,不过数金,而一尾等之。”由此可见,当时除非高富帅/白富美/钻石王老五/达官贵人等,一般的屌丝哪里能品尝到鹿尾的滋味?
到了民间若想一窥究竟,就只能套路一番了。炸鹿尾,真的炸的是鹿尾?正如鱼香肉丝没有鱼,这里的鹿尾自然不是鹿的尾巴。
由猪肉、猪肝精心做成鹿尾的形状,那圆圆的外观和色泽,简直能以假乱真。
所幸虽然名称上又上了鬼子的当,但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炸鹿尾,的确算得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吃起来味道清爽,肉质细嫩,外侧的肠却格外香脆。
【煳肘】
猪肘 蒜泥 酱豆腐汁 腌韭菜花 辣椒油 酱油
煳肘可是一道名菜,吃过砂锅居美味的老饕,都忘不了。它独特的风味到底怎样做出来的?实在让好奇的人不明觉厉。
煳肘,是砂锅居用传统的爎法做成的。爎,是砂锅居历代厨师上百年苦心研究出来的独门绝技。做法是把带皮的猪肉、头、脚,直接用火烤焦到一定程度,再放入锅里煮。被爎过的肉皮,吃起来不是一般的香。
爎肉与撩妹一样,关键是火候!虽说火力要强,但也不能太强。如果太强,皮就会被烤烂,无法达到爎的目的。若火太弱,自然是不能把皮烤香。想要精确的掌握火候强弱、猪皮与火的间隔,这些巧妙的技艺,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先练过几年再说吧。
用特质的铁叉穿刺入已经去骨的猪肘肉(裸食注:后大腿肉),放在火上爎,爎的时候要不断翻动肉块,防止皮烤得不均匀。等整个皮都成焦状,表面呈现很多颗粒状时,爎才算完成(突然想到广东的化皮烧肉....饿了)。
燎好肉皮后,把肉放热汤中三十分钟。这时候,取出的肉皮呈金黄色;擦掉黑焦的部分,再放入装有清水的砂锅中煮。煮好的糊肘后连皮切成大片,沾上蒜泥、酱豆腐汁、腌韭菜花、辣椒油、酱油等就开吃了。这道菜外皮金黄、肉质白嫩,有焦香的特别风味,会让人一吃难忘。
【什锦攒盘】
拌皮丝 拌脑眼 如意卷 拌肚丝 拌双皮
攒盘是古代的一种餐具。攒,是集中的意思,攒盘,就是把各种精致的菜肴,分装成几个小盘,组成在一个有盖的盒形器皿中。这种内容丰富多彩的菜肴,大多在喜庆的吉庆时节吃。
攒盘与其说是餐具,不如说是工艺品。这种餐具由盒子、盘子组成,盒是雕漆木器,有圆形、正方形、八角形等不同的形状;边缘会雕刻上镶边或花纹,并漆上或镶嵌上黑、红色花纹,做工精巧,甚至能映照出人影的光泽。盘子是瓷器,由几种小巧精致的小皿,配合盒子的形状组合而成。盘子上有色泽艳丽、简洁素雅、古朴韵致等不同风格的花、鸟图案。那真是叫一个精巧优美。
攒盘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百色干果类、蔬菜、肉类、鱼类攒盘……各种食物的色彩搭配十分美丽,而且每种食物又各具特色。对挑食的宝宝而言,攒盘可是个好东西。总能找到自己的菜。
砂锅居的什锦攒盘,由五种蔬菜和肉类组合而成,但主要用猪肉。那熟练的刀工、巧妙的拼合,都令人啧啧叫奇。这种肉与菜类的什锦攒盘,简直就是聚餐时最合适的美馔。
砂锅居的什锦攒盘,一般由以下五种菜肴组成:
拌脑眼
熟猪脑 熟猪眼 熟猪头太阳肉(煮熟的猪眼斜上方的瘦肉) 三合油(由酱油、芝麻油、醋合成) 蒜泥
把白煮猪脑、猪眼、太阳肉取出,排血、去筋、剃膜。把眼、太阳肉切米粒大小铺在盘上,再铺上已经切成两块的猪脑。淋上三合油和蒜泥即可。眼和太阳肉,咬起来粒粒清脆可口,入口即化,余味无穷。
拌脑眼,有食补作用。在汉药里猪脑为寒性,能补骨髓、大脑,对虚弱、疲劳有效,对神经衰弱、头晕、衰老都有特殊的作用。原来脑子不够用,是因为没有吃脑眼。材料都这么特殊,果然名店也有黑料!
拌皮丝
猪皮 黄瓜 葱 三合油
告诉我!这一条条直且透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不会告诉你这是猪皮丝的...
猪皮,又叫猪膏,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但猪皮十分粗糙,能逆袭成美味的菜肴,关键还是靠厨艺。猪皮经过厨师的削、洗、切的功夫,一眨眼就会变白、变薄。煮好后用利刀从中横切,切好的皮薄如纸,看起来像镜子般光滑,色泽如玉石般透明,最后切成条条犹如水晶的细线。这砂锅居的厨师,烹饪技术果然卓越非凡,不仅山珍海味,即使是平凡的材料,也能在厨师的手中逆袭成一朵花儿。拌皮丝就是典型的例子。
接下来,前方直播刀工绝活:削黄瓜皮!只见厨师手中的黄瓜,不过旋转了两三圈,绿皮就被一条条刮下,手上留着的只剩又嫩又白的黄瓜而已。这一手绝活动作利落,不禁令人赞叹。
这道菜,加上三合油,吃起来觉得爽快、香嫩,又带点粘性,是很好的下酒菜。
拌双皮
猪耳 葱 姜 盐 酱油 绍兴酒
双皮就是猪耳,之所以有这个名称,因为猪耳朵是由两层薄皮和白皙软脆的软骨组成。
把洗净的猪耳放入锅里,加葱、姜、盐、酱油、酒、水煮熟,取出冷却切丝,和葱丝拌匀即可。
这道菜呈现金黄色,香嫩可口,越吃越有味道。
拌肚丝
猪肚 黄瓜 葱 姜 盐 酱油 绍兴酒
猪肚肉质细嫩,有一定食补的作用。根据吃啥补啥的说法,肠胃不好?来一盘拌肚丝!不行?怪我咯?
砂锅居的猪肚,清炒、油爆、红烧、凉拌最为拿手,拌肚丝是其中之一,做法类似拌双皮。猪肚烹煮后,切成细丝,用黄瓜丝伴着吃。色泽白中带黄,咸味适中,嫩而有粘性,又耐嚼,是很好的下酒菜。
除了拌肚丝外,清汤猪肚花生也是常见的菜,添加了花生的猪肚,健脾养胃的功能更上一层,所以这道菜也被看做珍品。
如意卷
猪肉 鸡蛋 葱花 姜末 太白粉 盐 芝麻油 紫菜 酱油
如意是古代象征吉祥的器具,有玉、竹、骨等材质,前端呈现出灵芝或云的形状,柄稍微弯曲。所以如意能吃咯?咳,别这样...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王敦最爱的诗句。他经常在喝酒后,一边吟诵乐府歌,一边拿着如意有节拍的敲击痰壶。以至于壶口常常被敲碎,这痰壶明显与王敦有仇。后来人们用“击碎唾壶”来表达对诗文的高度赞赏。
现在我们来说说能吃的如意。砂锅居饭庄的厨师,模仿如意的匀形形状,做出了这道独特的菜肴:如意卷。
先把猪肉剁成肉末,再用葱花、姜末、太白粉、酱油、盐和芝麻油拌匀,做成肉馅。把蛋皮展开、均匀地铺上肉馅,馅上铺开紫菜(或青菜),从两侧卷入,合到中央。在蒸笼里蒸熟,取出切片,即大功告成。
【凤眼肝】
猪肝 猪肥肉 花椒盐 芝麻油
凤眼肝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这道砂锅居好评不断的小碟菜,是用猪肝和猪肥肉做成。
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眼自然也是美好的象征。人们明知道凤凰只是个传说,还是对凤眼万般迷恋。比如,凤眼果(梧桐科的植物)、凤眼蓝……都因类似想象中的凤凰之眼,而把这些植物的名称加上凤眼两字。凤眼肝,自然因为猪肝中嵌入猪肥肉,形状像极了凤眼,因此得名。
洗净的猪肝,平铺在砧板上,用尖端细长的菜刀从猪肝的侧面,横挖两个洞。两个洞要有一定的间隔。把肥猪肉切成两个长条,塞入洞中,放入白煮肉用的大砂锅,蒸煮50分钟左右,熟透后取出。稍微冷却后,切成两块(原书注:也就是以肥肉为中心切块)。再从横断面开始切成片状,整齐地排放在盘上,撒上花椒盐水(原书注:把滚水注于花椒、盐上,冷却而成),滴上一些芝麻油,外侧保持有咬头的硬度,中央软嫩,极为顺口。
【炸蛋卷】
鸡蛋 猪肉 太白粉 芝麻油 葱 姜 花椒粉 盐 面粉 花生油
炸蛋卷又叫做炸肉扦,是砂锅居的传统名菜。主要用蛋、猪肉做成。
这道菜是鲜艳的金黄色,炸到看起来新而整齐的程度。这道菜的特色,关键是肉馅的嫩度。蛋与肉的味道相得益彰,吃起来美味,做起来却并不复杂。
把猪肉剁成茸状,加芡粉、芝麻油、葱、姜、花椒粉、盐拌匀,做成肉馅。然后把鸡蛋打散调匀,以文火做成蛋皮。铺开蛋皮,涂上面粉水,将肉馅均匀铺开在蛋皮上,从一端卷起。卷好后,切除小口的一部分,用热油炸到金黄色即可。
【冰糖肉】
白肉冰糖 鸡蛋 面粉 青丝(切丝且泡过砂糖的青梅) 红丝(切丝后泡过砂糖并染红的梅子) 花生油 太白粉
冰糖肉,一听这甜腻的名字就很有食欲。这是一道砂锅居利用烧的方法做成的名菜。
烧,是砂锅居的传统烹饪法,把白煮猪肉切成种种形状,加上种种调味料,以便适合种种菜式来炸。装入小碗,又叫做烧碟、小烧。
烧法极为精巧细致,古代的《朝报》曾描写过,“厨师的白活(原书注:指从前北京做白煮肉的专门技术)技术高超,可见于盛于小盘子上的小烧,除鹿尾、血肠外,还有许多特别的菜式……其他种类非常多,至少二十四皿,或三十二皿,四十八皿,六十四皿,若非吃惯白肉的专家,绝对无法正确辨别。”可见,用砂锅居的烧法做出来的菜肴,犹如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冰糖肉就是其中的一个。
把白肉切成小长方形的白肉块,再以蛋、面粉、芡粉拌匀,做成蛋糊。把白肉块放入蛋糊中拌匀,再放入热油锅里炸到金黄色后取出。锅炒冰糖至起泡后,立即放入炸肉,不断翻转,使肉裹匀糖液,再撒上青丝、红丝即可。
做成的金黄色冰糖肉,味道爽甜,是下酒的佳肴。肉外侧以闪闪发亮的白糖包裹,趁热用筷子去夹时,甚至能拉出细细的白糖蜜丝。
【筒子肉】
猪肉 猪网油 葱 姜 芝麻油 鸡蛋 花生油 花椒 绍兴酒 盐 太白粉 面粉 白肉汤 花椒盐
与砂锅居其他用白肉烹调的方法不同,筒子肉是用猪网油卷起肉馅,再炸好的。
炸之前,要用火热过。为什么筒子肉不能用水煮?因为水煮时,肉馅就会在水中散开,味道也会流入水中。桐子肉在炸之前是用蒸的,而且蒸的时间必须适当。时间过长,水分过度蒸发,肉质就会变硬。相反,时间过短,肉馅中心又不熟,这样处理过的肉馅吃起来尤其细嫩。划重点!蒸的时间长短,是决定筒子肉成败的关键。
先把猪肉剁成末状,再用葱、姜末、芝麻油和盐拌匀,做成肉馅。把猪网油洗净后张开平铺,把肉馅放在上面卷起来,然后放入蒸笼蒸熟;其次在外侧均匀地裹上一层加了水再打散的蛋液。油炸后切片,整齐的摆放盘中。这道菜外侧金黄,吃到嘴里十分爽快,下酒菜必点。
【砂锅三白】
白肉 白肠 白肚 海米 口蘑 粉丝 白菜 绍兴酒 葱花 盐 姜片 白肉肠
菜如其名,这种菜型颜色雪白,味道清爽,简直就是菜肴中圣洁的白莲花。选料特别讲究,而且需要高度的技术烹调。比如,白扒鸡肚羊、糟熘三白,扒三白等都是名菜。砂锅居的砂锅三白,白、嫩、香、熟、美……深受食客欢迎。
烹调砂锅三白的砂锅,也能当做餐具来用。砂锅,是石英、长石、黏土等多种原料做成的陶器,成分无分解性,对酸、碱形不起化学反应。用砂锅所作的菜,不仅风味纯正、营养丰富、又容易加热保温。砂锅居开业时用一只大砂锅煮肉就出名了,后来才开始出现小砂锅。比如,砂锅白肉、砂锅下水、砂锅丸子……等小砂锅菜。
直接把小砂锅端到桌子上,这样砂锅既能作为烹饪用的锅,也能作为餐具,更增加了砂锅的风味。使用砂锅三白的砂锅,是土制火锅,锅外侧上了浓蓝色的釉,有两个耳朵形状的环,形态古朴优雅。不仅有铜制火锅灼热、保温的好处,菜肴的味道也更加纯正。
先把粉丝、白菜铺在锅底。把切好的白肉、煮好的猪肚、肠等依次放在锅中,放上口蘑、虾米、葱花、姜片,酒、盐,加水注满汤锅。加盖放到炭火上煮沸即可,最后用芝麻烧饼搭配食用。
寒冬腊月、梅花飘香,邀三五好友一起品尝滚烫的砂锅三白可好?不管是温暖的熊熊炭火、锅中的浓浓香汤,抑或碗中的美味三白……都给人身心无比的享受。
【砂锅豆腐】
豆腐 鸡胸肉 猪里脊 对虾 香菇 干贝 海米 盐 葱姜 清汤
早在元代,有人为了称赞豆腐而专门写的诗
磨龙流玉乳,煎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本想炼一颗仙丹,不料却发明了豆腐。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不仅喜欢读书、弹琴,对炼丹尤其感兴趣。一言不合就召集方士,制造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在炼丹过程中,顺便广泛研究了植物性、动物性的药物。一个顺便,就用豆类发明了豆腐。原来人家发明豆腐,也就是顺个手的事儿……
古人不只做豆腐,对豆腐的营养价值也相当了解。五代陶谷的《清典录》记载,“日市豆腐数筐,邑人乎豆腐为小宰羊。”可见千余年前,人们就已经把豆腐与羊肉相提并论了。
豆腐的菜式很多,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以豆腐为主材料的砂锅豆腐最引人注目,是一道好菜。
将豆腐切成小长方形,用小刀在两边各开一个孔;把鸡胸肉、虾肉、猪里脊肉一起剁成茸状。将肉茸与葱末、姜末搅拌,塞入一边的孔中,另一边塞入香菇末。把处理好的镶肉豆腐、泡过的干贝、海米、香菇、盐、清汤放入砂锅,煮熟后即可。白豆腐吸收了干贝、海米的鲜味,更加令人食欲倍增。端到桌上,便是寒冬佳肴。
【芝麻丸子】
猪肉 芝麻仁 太白粉 白糖 花生油
说到丸子,你想到了什么?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红烧丸子、珍珠丸子……这些肉丸虽然做法各异,但几乎都是咸的。然而砂锅居的芝麻丸子,就是用烧法做成的甜菜肴。
就形、味而言,这道菜有一个更美腻的名字“甜麻球”。先做好猪肉馅的小丸子,用热油炸得颜色恰到好处,再把丸子放入砂锅的白糖之中,均匀的滚满丸子外侧,再均匀的沾上煎过的芝麻,便大功告成。
芝麻丸子的制作,必须依靠厨师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但关键是火候。白糖的分量、浓度的确切把握,要达到正好焦而又不出苦味的状态,而且丸子相互之间不能粘在一起,那功夫可不是谁都有的。
端到桌子上的芝麻丸子金黄辉映,精巧可爱,闻起来有一股浓郁的芝麻香,含入口中外侧香而清脆,里面软嫩无比,真是令人食指大动、意犹未尽。
【里脊炸卷】
猪里脊 猪网油 葱 姜 花生油 盐 花椒盐
猪肉中最上等的部位是哪里?自然是脊柱内侧的猪里脊。要知道,一头猪的里脊肉不过250~300g罢了。猪里脊肉除去筋、膜,便是最好的瘦肉,肉的组织成长得井然有序,这种细嫩的肉质,最适合爆、炒。
什么?猪网油要扔掉,没用……不要害羞,直接承认自己不会做好咯。寻常餐馆并不常用的猪网油,到砂锅居那儿可是不可或缺的宝贝。砂锅居饭庄是以猪为材料的专门馆子,对猪身的各个部分都苦心研究,这种包着肠子的油脂自然要发挥独有的特征(裸食注:这种运用猪网油的烹调法,在欧洲的烹调中很常见)。
高明的厨师细心地洗净猪网油,使它变成纯白色;仔细一看能见到半透明的薄膜。将洗净的猪网油平铺开来,在上面平铺猪肝薄片,撒上葱末、姜末、盐,卷成圆柱形。用细棉线绑好,放入锅中煮九分钟取出,再放入热油中炸到金黄色时捞起来滤油,去掉细线,沾上花椒盐即可(裸食注:与传统的欧洲家常菜中,肉卷的做法很像,只是调味不同)。
味道独特的炸卷里脊,既有猪网的油香、又有里脊的肉味,味道浓淡适当、柔嫩可口。又因为白色的猪网油包着红色的猪里脊肉,看起来红白相间,漂亮而特别。
【炸卷肝】
猪肝 猪网油 葱 姜 盐 花生油 花椒盐
猪肝对于产后贫血、恶性贫血、小儿营养不良、肝炎、肺结核、佝偻病等患者,尤有补血益气、强壮体质的作用。民间认为吃猪肝可以增强视力,使皮肤细润。因此,猪肝不仅是制作名菜的材料,也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与“炸卷里脊”相同,用猪网油卷起猪肝片,炖熟后再用油炸。入口极嫩,沾花椒盐吃更香。
【炸肥肠】
熟白肠 花生油 花椒盐
砂锅居的炸肥肠,是必点的一道好菜。什么?肥肠…话说肥肠能洗干净吗?肥肠洗不干净,只因为方法不对。砂锅居自古以来,便擅于做猪肠烹调。各位爱好肥肠的吃货们,搬好小板凳。洗猪肠,关键是要仔细小心地洗三次:第一次用清水洗,第二次用醋、盐、明矾洗,第三次用花椒水洗。洗的时候不要客气,可劲儿搓揉,最后再用开水洗一次。
用花椒、醋、明矾、盐洗猪肠的方法,那是厨师秘而不宣的绝技。花椒特有的挥发性、热辣性和浓香,可以消除肉腥;明矾含有的金属酸盐和铵,有去污、沉淀的作用;醋、盐能杀菌、去污、除臭……再脏腻的猪肠,也经不住这样的轮番蹂躏,自然也就洁净清爽咯。
用这种方法洗出来的大肠,干净而无任何怪臭。煮熟后,用油炸到金黄色程度,再切成一段段,沾上花椒盐就可以开吃啦。黄色的肠外侧,十分香脆;内里白嫩的肉质,咸中带着花椒的香气,美味可口。
砂锅居饭庄 完
砂锅居的传统名菜,砂锅三白、筒子肉、炸鹿尾、芝麻丸子、煳肘、炸肥肠……模仿其菜肴的餐馆可以仿其形,却不能仿其味。撞菜不可怕,谁难吃谁尴尬!山寨仿版无法与砂锅居抗衡,便逐渐成了普通的小饭馆,砂锅居的金字招牌也更加亮瞎人眼。
这就是三十年前的砂锅居饭庄,不知道今天的它已然变成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