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荣格说过:“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亲子关系一旦有所缺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最为严重的创伤。”
英国杰出的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则表示:“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也就不会再产生了。”有利的关系必须具备: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拼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牺牲一切的意愿。
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尽管并非完美,但他们更像是“圣人”,没有这样的“圣人”,对很多孩子而言意味着灾难。
放手与独立,并不是矛盾的。但孩子的独立需要有两个前提:要在父母的教养任务完成之后;而且,独立的目标是让孩子做自己。
孩子为了迎合同伴不成熟的期望,会选择脱离父母,但这绝不是真正的独立,更不是真正的自尊自爱。同伴导向对亲子间依恋的削弱,和对自然责任关系的瓦解,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内心的很多需求,其实恐怕孩子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往往需要睿智的成年人主动发现,主动满足。受同伴导向影响的孩子,因为跟同伴待在一起要比跟家人更自在,所以会选择和同伴步调一致,并因此显得独立。然而,这些孩子并不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这时,父母如果一味按照孩子的喜好进行教养,孩子很可能变成被频繁劝退的职场废柴。对孩子的教养,父母必须充当主导,必须负责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避免父母的责任过早被替代。要将孩子引向真正的独立和成熟。
培养关系,是解决难题的关键。父母一旦修复了和孩子的关系,便能轻松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有效的方法。作为父母,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担起抚育者和导师的责任。父母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求,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身为父母,应该看见:你要处理的不是一个行为问题,而是一段关系问题。孩子的“反常行为”,透过关系,我们会看见其实“很正常”。
人类会和很多事物产生依恋关系,比如工作、家庭、朋友、某项运动、某种文化、宗教等,但人类却不能允许这些关系出现竞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当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产生竞争时,孩子就陷入了某种“情感外遇”。这种“外遇关系”虽然也挺美好,但一旦替代了原生关系,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依恋是种引力,它吸引着两个个体互相靠近,并彼此吸附。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交关系运转的基础,忽视这一定律,会让各类关系都陷入困境。即使是家庭,一旦缺少依恋关系,也不能称之为家。
无论我们能否感受到这种引力,我们都会成为依恋关系中的一分子。正常情况下,我们不必去刻意关注它,只要安心地享受这种引力就可以:就像我们在使用电脑和汽车的时候,是不需要弄清楚电脑的运作原理再去使用的,也无须先了解发动引擎的原理才去开车。只有电脑和汽车出现了故障的时候,我们才想去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孩子天生会想和父母亲近,主要靠的就是依恋。只要依恋能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凭本能完成教养子女的使命。但当依恋出现了问题,父母的本能就会失灵。
依恋是人类生存的核心要素,但同时它又游离于人类的意识之外。依恋很像人的大脑:皮层越深的地方,属于意识的东西越少。人类大脑思考所用的区域,只是很浅的表层,大部分区域正忙着为依恋提供心理动力。这个区域被称为“依恋脑”,是潜意识情感和本能的聚集地。
对成年人来讲,依恋是心理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孩子来说,依恋则是不可缺少的生存要素,因为孩子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附成年人。就像胎儿在出生前必须依附子宫一样,用脐带与母亲建立起身体上的依恋,孩子在能够独立行走、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之前,都必须在情感上依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