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教会爸爸使用微信,昨儿个刷朋友圈,就看到了他的发的第一条信息,内容是妈妈在包“抄手”,估计这也是爸爸换手机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然而,本文主题不是秀恩爱,So,回到吃上面来——
春节期间,我每天晚上的加餐只想吃抄手,精瘦肉、香菇、豆腐、蔬菜、大葱、蒜头...十多种食材被剁成细细滑滑的馅料,被薄薄的皮儿包裹着,在我回家之前已经被安置在冰箱里满满一抽屉了;回城后,妹妹也包了不少放冰箱里,但煮出来始终不是在家里吃到的味道(千万不要让妹妹看到这句话哈哈,其实味道还是蛮不错的么么哒)。
和其他家庭一样,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从小做一个懂礼貌、尊长辈的好孩子。然而,在关于吃的这件事情上,妈妈似乎没有了原则。炒菜时候,我们姐妹是可以先吃的,不管是拿筷子在菜盘里“偷偷”尝一口,还是单独拿小碗“吃独食”,妈妈都会支持并一脸宠溺的样子看我们吃得香喷喷。当然,这样的“坏习惯”只发生在自己的家里,外出就餐或是吃酒席时候,我们不需要提醒也知道餐桌礼仪。
妈妈味,大概就是“民以食为天”这种天大的道理,妈妈的小理解。
在外求学的日子里,妈妈电话里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吃饭了吗”,而我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告诉妈妈我吃了什么,说没有家里的饭菜好吃,妈妈则会说“还是外面的好吃哦,佐料又多,味道又好”,语气里有酸酸的思念,我喜欢这时候的妈妈。
我和妹妹都遗传了爸爸的大骨架,一直就不是大众眼中的“瘦美人”。然而,妈妈却觉得我们好看极了,圆脸蛋胖胳膊简直漂亮得不得了,这大概也是我和妹妹一直减肥未能成功的原因吧——因为妈妈觉得这样就是好的。
妈妈味,大概就是别的食物不能给予的力量吧,和时间一起,慢慢把我们养胖,胖到能够一直呆在妈妈的心里,一辈子不愿意出来。
后来,弟弟从妹妹那里学到了我传授的“绝技”——只要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冰箱、打开橱柜,看看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大多数时候,只是看看,然后喊一句“妈,我饿了”,炊烟袅袅,满屋生香,熟悉的味道又出现了,在饭菜端上桌之前,酸甜苦辣已经被尝了个遍。
我成家之后,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做菜,有时候竟然比妈妈做得“更好”,每每发到朋友圈,都会获赞无数,当我把这一切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有满足而自豪的笑容,会盯着图片看很久,内敛的妈妈也会不吝语气的夸奖我,那样子,似乎我又一次捧回了红色大奖状。
妈妈味,把人生百态以食物的方式告诉我们,唯有自己能够供给的,方能长久,这是妈妈对我们的深沉的爱,爱之深,她都未曾察觉。
五一回家,说想吃“荒瓜鱼”,妈妈漫山遍野采摘南瓜花,晒干、和面、腌制(其中更复杂程序我不知晓),在我说想吃“荒瓜鱼”之前,妈妈嫌麻烦,已经很多很多年没做过了。
十一回家,随口说了一句菌子好吃,是真好吃哇,妈妈从林子里采的野生蘑菇,于是,在离开家之前,餐桌上顿顿有菌子。
春节回家,睡前说想吃“海椒粑”,第二天清晨,妈妈又开始忙碌了,洗漱完毕,我就吃上了记忆中的味道。
......
每次回家,进门便是一大桌子早在心里点了无数遍的可口菜肴,这是妈妈爱的味道。
妈妈味,大概就是一直准备好的宠爱,一直,一直在我身边。
每次回城,都是大包小包,有香肠腊肉、辣椒酱、蔬菜、腌制萝卜干......但自己做出来的,始终不是在家里能吃到的味道,妈妈说其实就是我懒,在家里吃现成的当然好吃,其实,更让人觉得幸福的是吃着可口的饭菜,抬头就是妈妈的笑脸。
妈妈味,大概只是简单的对妈妈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