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楼下菜市场有位卖菜的老人,已经快70岁了,她可能是市场最早的见证者了。听说四十年前就从老家来到这里,是听了这里“钱多,人少,快来”的老乡的口信,翻山越岭,坐驴车,换汽车,倒火车,几经周折,最后落脚。如今,岁月和风霜早已打皱了她的脸,压弯了她的腰,但她仍是倔强地佝偻着背,摘菜,打捆,过秤,收钱。
最近几天,没有见她出摊,在原来的摊位上出现了一位老年男子。他说,那是他的老伴,前两天突然倒地,就再也没有起来。
旁边是个卖豆腐的女孩,十七、八岁,没有生意的时候,她便低头玩手机,喧嚣的市场好像跟她无关,好像她也跟这个市场无关。
市场里还有许多中年的男女摊主,很辛苦着守着摊位过日子。他们很勤劳,但时不时地也缺斤短两。
这些错落有致的年龄,让人很容易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如花似玉,风烛残年,长眠不醒。
一个摊位就是一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守着这样的一个摊位,直至有人把我们顶替。
02
跟随老人一起消失的,还有楼下卖油条的,之前一口热腾腾的油锅,填饱了多少睡眼惺忪的嘴。
楼下那两个卖烟酒零食的报亭也不见了,它们有着和这个城市一样久远的记忆。还有市场门口擦皮鞋的、修自行车的、配钥匙的,曾经风雨无阻地在等着你。那些熟悉的面孔,也是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他们消失的时间,正好是这个小城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最后,这个小城争创成功,满大街的祝贺标语。
03
在新疆库车,有个叫吐尼牙孜的有名艺人,能记住整套十二木卡姆,几万个木卡姆歌词,从头到尾,一场一场地唱,可以唱十五个白天黑夜。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13岁开始,吐尼牙孜就会唱木卡姆,先是听别人唱,后来跟着一个师傅学,遇到婚宴和聚会,会有人来请。一门手艺养活着一家人,一门手艺支撑了一辈子。
每天的吐尼牙孜,都在等待着未知的邀请。
申遗之后,木卡姆的名声开始响亮了。
县里会经常请他去给领导和客人唱,在酒桌,在饭场,唱一场给50块钱。平时没有补助的吐尼牙孜就一边打制铜壶,一边等待。偶尔也去巴扎斗鸡或玩托包克游戏。
吐尼牙孜说,目前生意越来越冷清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之前可以唱半个月的场子,现在只唱半天。并且,你唱的时候,别人都在说话,聊天,嗑瓜子,你唱的那么投入,嗓子都唱哑了,也没有人能听见你真正的声音。你只是一种氛围和背景,那是你自己唱给自己听的独白和寂寞。
53岁的吐尼牙孜终于过早地离开了。在国家轰轰烈烈地抢救非遗的时候,落寞的吐尼牙孜却孤独地、悄无声息地带走了并没有人在意的十二木卡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套木卡姆,绝大部分时间,它们都被闲置着,落满了灰尘。
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一套木卡姆,或被表演,或被道喜。
04
有多少的岁月就这样流失了,有多少人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
有个朋友说,她经常做这样一个梦,她和爱人都走了,只留下了孩子,他们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但给他讲话,他听不到;伸出手,也触摸不到。她经常哭醒,他们的孩子现在只有两岁。
分别二十年的大学同学在操办着聚会。54个同学54朵花,还有6朵没联系上。54个同学一副牌,还有6张没有归位。
八月的兰州,一定会有54朵花在尽情地绽放,54张牌一张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