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短篇小说集,一共七个故事,其中第三个名叫《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被作者用来做全书的名字。
这第三篇小说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它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平顺、毫无波折,叫人莫名其妙就读完了。
整个故事就是说主人公来到一个港口旅游,遇到几个小男孩在钓鱼,其中一个叫约翰,后来约翰的爷爷过来了,热情地邀请主人公到家里吃了一个饭,渡过了一个夜晚,第二条早上就礼貌地告别离开了。故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行文优美流畅、节奏舒缓、起伏平缓,但也就仅此而已。
以上我一目十行地看完第一遍得到的印象,但用膝盖想想就知道这小说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否则这书不会被奉为经典。
于是我回过头来看第二遍。这一遍就让我发现好多不对劲的地方了:
首先,这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题目如此重要甚至要作为整本书的名字?
其次,为什么约翰的爷爷会要求主人公“我”到家里做客?“我”不就是一个普通游客吗?难道当地人都这么好客,会随便请陌生人吃饭?
那为什么主人公“我”的反应不像是一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样子?而是像对这个港口和约翰的家很熟悉的样子?
最后,为什么当“我”告别的时候,约翰的奶奶会特意地多谢“我”?按照常理,不应该是作为客人的“我”多谢作为主人的奶奶才对吗?
还有其他不对劲的细节,不一一列举。
我秉着好奇之心,上豆瓣看看有无人解答,居然发现没有人仔细分析这些不对劲的地方。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小说含有一个重大的隐情,需要一行一行的精读才能发现。
这个隐情是什么呢?
我只好耐着性子,一行一行地读了第三遍,我发现:
最大的提示在于P65页中的“我独子”三个字。
这是说,主人公“我”才是约翰的亲生父亲,约翰母亲詹妮弗的前任情人!
这就是这篇小说中最大的隐情、深埋的真相。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就可以解释好多好多不对劲的行文了。
1. 小说的题目《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是什么意思?
这个题目的原文是: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Blood”这个单词有“血统”之意。主人公“我”原本就住在这个港口,但为了去大城市寻找财富,抛弃了情人詹妮弗和他的骨肉约翰,以致约翰从小在港口吹着海风中长大,所以约翰就是这个失落在海风的“礼物(馈赠)”,“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个题目就是在隐喻约翰。
2. 小说开头的景色描述“酝酿着的小暴风雨正在迅捷地逼近”其实也是个隐喻。
“我”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港口,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和约翰相认的,并想过要带他去大城市,给予他“我无比成功一生所收获的财富”,但是约翰是爷爷奶奶的命根、生活的重心,若带走约翰,对他们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这是一场“暴风雨”。
3. 描写港口小渔村优美的环境、约翰钓鱼的场景,其实是为了说明约翰其实已经适合在这个小村生活了,去到大城市反而会不适应。后面作者写道约翰曾跟随母亲詹妮弗和她的丈夫法瑞尔去大城市多伦多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约翰自己对那段生活的评价是“可难受了”。
4. 爷爷奶奶其实都一眼认得出“我”是什么人。
爷爷和“我”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样啊”,而不是“你从哪里来啊”什么的,暗示着其实爷爷知道“我”的身份。
而奶奶第一眼看到“我”的场景,作者更是直接描述:
认出我来之后,双眼闪耀出不加掩饰的敌意……
这些都不是普通人面对陌生人应有的反应,都在暗示他们是有过过往的。奶奶是担心“我”这次到来是要抢走约翰,所以产生了敌意。
5. 爷爷奶奶唱的歌也是一种隐喻。
爷爷奶奶请“我”吃完饭,就唱了两首歌给“我”听。原文详细地摘录了完整的歌词,如果不明白“我”和约翰家的关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这么郑重其事地描述这两手歌的歌词的。
第一首歌的歌词,表面上是劝女孩对情郎要多点心思,否则情郎就要离你而去。实则隐射了“我”曾抛弃詹妮弗而去。
第二首歌的歌词,表现上是一个男人凭吊死去的女性恋人。实则暗示詹妮弗已经死去。(之后爷爷就讲述了詹妮弗和她的丈夫由于车祸遇难的故事)
6. P65页是重点揭露剧情的段落。
“房间没有多少改变”——预示着“我”并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家,反而,熟悉得很!
整段充分的描述了“我”想单独见见儿子,又犹豫不定的心情。
7. 描写在床头上摆鸡蛋、盐和水的迷信传说,为的是表达“我”对詹妮弗的旧日情深、念念不忘。
8. 当“我”在第二天告别时,奶奶特意多谢一番,是为了感谢“我”没有把约翰带走。
9. 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我”要坐分机回到大城市,在转机时看到一幕:一个销售人员下飞机,他的老婆和儿子在迎接,他的儿子高兴的问道“爹爹,爹爹,你给我们带了什么啊,你给我们带了什么啊?”
如果不明白“我”的身份,就不明白为什么小说在这里结束了?莫名其妙啊!但如果明白“我”和约翰的关系,那一切就迎刃而解。
因为“我”离开的时候,不单没有给约翰任何东西,反之,约翰送了一块漂亮的石头给“我”。“我”的内心必定是对约翰充满亏欠父爱的愧疚的,而小说最后的这个场景映射的,就是这种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