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的体验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看过国外长篇小说了,特别是看多了互联网文学后,对叙事节奏缓慢、不能一眼抓住眼球、故事性又不强的书籍实在兴趣寥寥。
毛姆的《刀锋》并不能改变我这个认知,特别是前几章絮絮叨叨,云山雾罩,让我耐心全无。坚持看完的原因是简介中对主人公拉里人生的描述我很感兴趣,还有一个是对毛姆的大名的信任。
曾几何时,我也幻想像拉里一样找寻到绝对的平静,因此我非常耐心等到主角慢慢出现。
名著的最大好处就是特别真实,特别合理。
代入主人公,仿佛也像主人公一样经历了探寻的一生,这不是看电影、看网络小说能够比的。
拉里追寻一种绝对正确的的真理,可是这种绝对并不存在,就算是漂洋过海饱经历练后也只是偶然才能感受到一次,而不能永远保持这种状态。
永不满足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看完《刀锋》的感受就是四个字:永不满足。
不管是被颂扬的主角拉里,还是被作为对比的艾略特,甚至女主角伊莎贝尔等各个人物,没有一个能获得了永远的满足。
(只有一个配角索菲获得满足的生活,可是作者让她丈夫和孩子车祸身亡,陷入崩溃,自暴自弃,最后被抛尸大海。作家可真是很残忍的生物。)
拉里一直都在探寻,不停切换生活的状态,最后也没有探寻到令他满足的精神状态;即便在结局中他散尽财产,做一个出租车司机,也不会令他满足,他必将继续追寻,直到死亡。当然,他 不懈的追寻也让他获得收获,他在精神之路上比别人走的更远,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主角艾略特作为对比,在物质上富有,却在精神上匮乏,一直沉浸在上层社会的交际上。作者最后给他悲剧的结尾,艾略特一生最重视的社交圈地位在临死前被圈子不予接受。但我以为,艾略特并没有什么悲剧感,他一生有追求,并且完成了追求,虽然他渴望永远停留在那个顶峰上,可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从这个角度上看,他比拉里成功。
伊莎贝尔也许是最清楚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她从来都是做最优的选择,直到最后。生活中很成功,在小说中却相当无趣。作者着墨甚多,我反而无太多感触,虽然外表精致,内里却无特别,最后感想竟是这就是一般人吧。
永不满足是一种状态
从格雷的身上,看到美国的崛起,就是这群永不满足的人野心勃勃的搏杀,贪得无厌让其遭遇经济危机破产,即便陷入低谷,头疼不能工作,也不丧失自己东山再起的信心。
拉里讲述的故事中: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满足于肥沃的次大陆,最后惨遭屠杀奴役。
获得满足是前进的动力,而生存环境从不允许陷入满足。
用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在人类漫长进化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满足状态的人类很难生存并留下后代,而永不满足者却相反,因此我们的身体中天生就流淌这永不满足的血液。
关于《刀锋》
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拉里因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
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