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从贵州台江县的“村BA”到榕江县的“村超”,再到海南文昌的“村排”、湖南湘阴的“村甲”,以及湖南保靖的“村厨”,乃至全国各地的“村晚”“村越”“村K”,这些源自乡村的文体活动在线上线下迅速走红,带动了“村字号”文旅品牌的流量飙升。这些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追求,激发了乡村的情感与活力。面对这股“村”字头热潮,如何深化活动内涵,让农民成为舞台主角,同时让当地文旅有效承接这波流量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围绕“村”字做文章,发挥村民主观意识的“能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核心在于激发乡亲们的活力。广东揭阳渔江村与浙江桐庐龙峰民族村通过“村晚”等文体活动,展现了贴近群众、凝聚民力的成功实践。渔江村的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展现了独特的舞龙、潮剧等本土文化,赢得邻里乡亲的热烈反响;龙峰民族村的村民们则各展所长,编排富有畲乡风情的歌舞,呈现出一场场热闹非凡的民俗演出。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更让节目作品充满乡土气息、烟火味和民族魂,彰显了乡村的无限魅力与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围绕“美”字做文章,勾勒乡村文化特色的“脉络图”形式多样的“村”字头文体活动,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贵州榕江县“村超”中场休息时,汉侗双语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震撼全场,展现了现代足球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些活动的成功,启示我们要从优秀乡村文化中汲取灵感,因地制宜地保护和激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围绕“兴”字做文章,打造文旅产业增长的“驱动器” “村”字头文体活动与当地旅游、产业、农业、就业等深度融合,为村寨带来了显著的发展红利。2024年国庆假期,榕江县“村超”活动吸引近50万游客,旅游收入达6.02亿元;浙江诸暨市的“村BA”也火爆异常,促进了当地夜经济和就业。要实现“村”字头IP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仅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还需注重包装、营销和推广。“村”字招牌既要“出圈”,更要“长红”,让流量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力。
在打造“村”品牌、擦亮“村”招牌的征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田野,活力在民间。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文体活动形式,我们不仅能够激发乡村的无限潜能,还能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展望未来,要继续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品牌意识,让每一个“村”字头品牌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让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共同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