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去看这个电影感觉是非常好的。身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大众是抱有了极大的期待的。同时也挑剔了许多。好在《流浪地球》并没有让大众失望,对于中国科幻路的开辟是十分成功的。
电影根据小说《三体》节选片段改编,建构了一个十分具体的世界体系。对于未来世界的架构,处处可以看出细节。
文化层面上,北京地下城的文化氛围充分还原了上个世纪热闹的老北京。人们搓麻将,喝酒抽烟聊天。人声鼎沸,灯笼高挂。勾起北方人的童年回忆,引起观众共鸣,体现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制度层面上,制度现代化,人们生活井然有序,这其中制度的重要性也不可或缺。审查的严厉程度,运送“火石”的饱和式救援等,制度的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呼应了未来的背景。
生态层面上,导演充分的预见到,建立推进器,离开太阳系后的地球,生态条件是有多么恶劣。最细腻的,要算是过冰川那一段,经过上海时,曾经熟悉的景色都被冰冻住了,路边的小店,出租车,上海明珠等。可以反衬出环境的恶劣。同时也在警告着,人类不作为的后果。
人物层面上,妹妹韩朵朵起着抒情的作用。身为女孩子,能力不强,在困难的时候更能折射出她的失落与苦闷,以一代全,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困难。在最后全球呼叫时,朵朵也凭借真挚的感情,衷心的恳求赢得了众人的帮助。爷爷死时,朵朵的撕心裂肺更是表现了刘启的心如刀割,有着推进剧情,抒发感情的作用。
电影虽以上帝视角来阐述故事,但主要侧重于刘启和刘培强的角度。刘启和刘培强之间的父子恩怨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刘培强和刘启二人的设置也是表明了两个立场,地球的立场,空间站的立场。而二人的父子情宜却将这两个立场连接在一起。刘启虽然表面上讨厌爸爸,觉得被抛弃了,但是在关键时刻刘培强付出时,他也从内心里想刘培强活着。刘启的对父亲的爱深藏内心,连他自己都不曾发掘。而刘培强的付出同时也拯救了地球。
讲讲我喜欢的几个镜头。
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是刘培强驾驶着空间站时,跟儿子刘启的对话。有一个细节很触动我,就是刘培强在失重状态下流的眼泪,眼眶中打转的泪珠,在眨眼后从眼框里蹦了出来,浮在空中。在黑色的背景之下,这些泪珠显得额外闪亮。画面的唯美也夹杂了哀伤,这样凄美的场景,打动了我。“3,2,1,抬头”是刘培强最后跟刘启说的一句话。这个片段的设置呼应了开头刘培强带着小刘启看星星的片段。只要倒数三秒,抬头就能看见爸爸。从未成功过的刘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功看到了爸爸。
“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是的,我十分赞同。在人类面临绝种时,这的确是一个分歧点。是选择人类这个物种呢?还是选择人类独特的文明呢?人类是一个社会动物,如果失去了人类长久以来建造的文明。那么重新建立起来的困难程度也加大了许多。只有人类,没有文明,是没有意义的。
“让人类始终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这是moss在最后对刘培强说的一句话。这同时也暗示着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人工智能总是保持理智的,而人类是感性动物,始终保持理智是不可能的。而且始终保持理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觉得不是。将理智与情感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感知这个世界。人类拥有理智,也拥有情感,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及的。这才是为什么人类能创造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创造不了人类。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将流浪地球和其他外国科幻片比较,就能深知流浪地球背后的中国文化。在地球危难之际,外国科幻选择带着人类移居外星,而中国科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跑。这种“家”的情怀在中国人中显得特别浓郁。虽然情况危急,但也不会抛下地球不管,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吧。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开辟者,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中国科幻的标杆。日后大众对中国科幻的挑剔品鉴能力会大大提升。也希望中国科幻继续加油,将科幻做出中国味道。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