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来源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责备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文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深深的戳中我的心,在亲子想出过程中,我们经常有意无意的利用孩子的内疚,将自己的快乐或者不快乐归咎于孩子,达成控制孩子,或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规范行为的目的。比如”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开心和不开心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父母,但是这种调整仅仅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于对学习的热爱。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无意识的用到这些方法,现在看来无意识用到这些方法才是最可怕的,一旦意识到,就有选择权,但是往往我们都没有意识,对孩子或亲朋好友造成无形伤害的同时,还觉察不到自我需求和期待。
当出现下图情形时,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比如我说”你从不理解我“,通过这种批评提出主张的时候,常常得到的反应是申辩和反击,如”我还不理解你?“,但是如果我换成表达我自己需求和起到的表达方式,如”我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这时候对方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一旦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求,那么什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基本需求呢?作者罗列如下图:
对打多数人的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
1、情感的奴隶,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的行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这个阶段特别容易将家人看做是一种负担。
2、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这时候我们会不再想要为他人负责,但是有时候还心存疑虑,不敢确定。事实上,我们都不想任何人失望,我们并不能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他人有情绪,我们可以认真倾听,但是无需责备自己。
3、生活的主人,这个阶段,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这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练习三 需要和感受的关系
感受的根源自我总结:
1、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4种选择。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求。
2、在听到不中听的话,经常第一反应是自责,回过神来又指责别人,但其实,真正对自己又帮助的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能力的情况下,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增进双方亲密关系,互相成长。
以前对于需求模棱两可,看到作者所罗列的基本需求后,对这些需求有了基本认知,这些基本需求都能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个人从”情感奴隶“到”生活的主人“这三个阶段,我经常在”情感的奴隶“和”面目可憎“中徘徊,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我没有必要对他人的情绪负责,但要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
3、练习:”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从而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理解熟练运用基本需求
在家庭中练习我不需要为家人的情绪负责,但要关心家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