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阳君
倾听内心的声音将使你不再纠结
一到选择就不知所措,要么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脑子里各种声音,拿不定主意,究竟是为什么?
01
我到底要怎么做才好?
昨晚我的一个朋友小范给我打电话,让我给出出主意,因为有件事一直困扰着他,已经好几年了。对于一个常年在一线的老师来讲,评职称、晋级有时是很难的,即使你有才华,也未必能评上。就为这事,他给我打电话我记得已经是第三次了,可见他在心里一直纠结这件事,这事也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直苦恼和焦虑。
这次这个时候打电话,是带着问题来的,那就是他纠结上课不上课的问题。因为他现在在另一个学校工作,这个工作虽然很稳定,压力也不大,收入也还可以,但是评职称这件事让他面临选择,他需要在原来那个学校评职称,这样的话就存在竞争压力的问题。
当然了,如果是在一线授课的教师或主任可能评上的几率高一些,但是如果现在不在那个单位了,再评恐怕不好评上。当然如果按积分高出别人很多的话,那就没问题。可是往往就是距离很近,相差无几,这样竞争压力特别大,所以导致焦虑,郁闷。
02
做选择最消耗能量
1.有科学实验证明做选择最消耗能量。
心理学里有个卢比孔河行动模型。在西方,“渡过卢比孔河”是一句非常流行的习语,意为破釜沉舟。来自凯撒渡过卢比孔河的典故。根据罗马当时的法律,任何将领都不得带兵越过分界线卢比孔河,否则就被视为叛变。因此当凯撒带领军队到达河岸后,面临艰难的决策,这时他计算每个选项的收益和成本,最后停止计算,渡过河。经过一场内战最终获胜。心理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决策前决策后以及决策所消耗的能量,结果发现,最让人消耗能量的就是做决策,它最能消耗意志力。
2.我这位朋友,他只是用脑思考,而并不遵循自己的内心,他有很多想法,比如我要不要跟那个领导处好关系,比如我是不是考虑再去那里兼课,或者是只要能让我评上职称我还可以多做些别的工作等等。
3.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往往是习惯了听别人的,而自己很少做决策的人,他的想法都是来自外界,那些想法很耗能量,总是纠结于哪个是对哪个是错。但他忘了很多事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其实根本不用选择,答案就在那,从内心出发,倾听内心的声音。纠结有时只是徒耗能量,是对身心的一种煎熬,久而久之,就会逃避选择,导致拖延。
像小范这样,明明知道内心的想法,结果也不会那么差,但又忍不住去想,即使已经做决定了,还是非常焦虑。这种纠结的心理,如果严重就会形成“伤”。
03
害怕失败的心理驱动
我的这个朋友遇到问题,害怕行动。总是先想到坏的结果,这样就会自缚手脚,做事就会艰难,机会可能会错过。而有时候潜意识层很低时,害怕失败的心理就使得他不作为,宁可不做决定,不去行动,也不要看到失败的结果。
总结:小范难以做决断,是因为自卑心理,害怕失败的心理,他对问题的纠结造成的焦虑是可以克服的。他要认识到自己的纠结痛点,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工作中要努力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做出有亮点的成绩来,自然离成功就不远了,职称评上也是可期的。
*您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