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敢提及这两个字,怕触动了病人敏感脆弱的心……
28年前,村里一个杀猪的屠户铁头突然上吊自尽,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和半痴的老婆。令村民们怎么也想不通,平时大大咧咧、爱说爱笑的铁头怎么会走这条路?有知情人说铁头是因为孩子多(其中两个身有残疾),家境贫穷,对未来生活感到绝望,而走上这条不归路。当时我还以此为题, 写了一篇《难圆的多子多福梦》在县广播站播出。
去年春节刚过,村里又一个五十开外的妇女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值壮年的她生命之花开得正旺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的去世,着实让人可惜。
有人说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抑郁”这个令人悚然的词。抑郁真的这么可怕吗?
抑郁症:精神病之一,英文名为:MajorDepressiveDisovder,简称MDD,其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接触,回避刺激,长期没有体验快乐的能力和缺乏快感……结尾醒目地写道:深度抑郁有很强的自杀倾向!
长期陷入黑暗的漩涡,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备受生不如死的煎熬,而最可怕的是,病人意识还是清醒的——这点和间歇性精神病不同,起码后者发作起来会丧失意识,出现精神混沌的状态,不至于让人那么痛苦——深度抑郁者承受不住致命的煎熬,会抛开人世间的一切牵挂,毅然把死亡当做唯一解脱的方法。
有资料显示,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其发病率很高,世界上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得抑郁症的。在我国发病率达到了2%——3%,目前已经超过260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深度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在15%左右。
其实,抑郁症的发作跟个人的心胸有很大关系,心胸宽阔者会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不会把困难长时间放到心上;肚量狭窄者正好相反,他们感情脆弱,不善和人交流,他们会斤斤计较,内心长期纠结于一件很小的事情,人们常说的“一头撞到南墙上不知道拐弯,十头牛都拽不过来”,长时间郁结在心,难怪会精神上出问题。
抑郁症患者古来有之,古代叫“结”、“郁思”、“离梦”。患此病的文人骚客居多,中学课本里很多诗文赏析中都提及“诗文表达了××的抑郁不平之气”。李清照晚年因国家动乱、丈夫去世、境遇孤苦而郁郁寡欢,发出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喟叹;唐后主李煋因亡国被俘而气郁结胸,抒写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内心独白,就连诗圣杜甫也是个抑郁症患者,不过这些诗人大多患病不深,能用写诗歌来自行疗伤,勉强过完郁郁的后半生,只有屈原一个病得最深,以致投了汨罗江,成就了千古绝唱。
另外,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也成为抑郁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当年艺人张国荣、作家三毛,他们的不幸罹世,都和抑郁这个恶魔有关。而许多厌世跳楼跳河的新闻更是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当然,其中不少是因家庭纷争、情感纠结而导致的。
说到底,这种病还是因性情、涵养、气量、精神承挫能力因人而异。但大的度量真的是学不来的!抑郁的人不与人交流,把自己深埋在套子里,在自己狭隘的小环境里偷偷咀嚼着苦果,如果这时候家人朋友不加以疏导和劝解,病情只能越来越糟糕——而大部分旁人忽视了这一点。有的甚至会把病人当异类看待,加以讥笑和指责,这样对于困难中需要帮助的患者无异于雪上加霜。
权威医学家说:脑梗患者更容易患上抑郁症,除了病理上对脑神经的刺激外,很大程度在于患者对未来生活的渺茫和失望,所以有些人认为,患了脑梗等于贴上了死亡的标签,有采取极端方法了断生命的,也有很多患者郁郁寡欢,没有锻炼康复的信心和行动,在病情重复发作数次后便撒手人寰。
但也有不少性情开朗,意志坚定的患者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有效地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时间,他们不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地锻炼、勇敢地走出去和人交流,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圈子。在村里村外大路上常见那些“擓篮子”、“摔胳膊”,“用脚画圈”的人(脑梗后遗症患者的自谑),他们不害怕你异样的眼光,可能还会留着口水,用不流利甚至含糊不清的语言热情地向你打招呼。
笔者认识一位脑梗患者中的“斗士”,他不到40岁就不幸患了脑梗,留下了偏瘫走路不利索的后遗症,但他并没气馁,不像大部分患者那样意志消沉,陷入抑郁绝望,他从心理上没把自己当成病人,除了经常到大街里和邻居们谈天说地,逗笑取乐外,为了有效督促自己加强锻炼,他央求家人买了一群山羊,每天早晚两次不间断地在村外野地里放羊,就是这群“调皮不听话”的山羊,生生拽着他翻越了无数次沟渠和堤坡,步量了无数的路,摔了无数个跟头。迄今他仍然健健康康地活着。在这28年里,他送走了年迈的父母,给3个子女成了家,现在已经是四代同堂,创造了偏瘫病人生命长久的奇迹!试想,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笑对人生的坦然态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看!从脑梗病人身上就不难看出,心态的好坏,对防止抑郁症的发作和康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学临床证明,丧偶的老年人(特别是男性)是抑郁症高发易感人群——两口子风风雨雨几十年,早已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一旦其中 一半忽然撒手归西,另一半精神上肯定受不了。我的一个亲戚,一个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80多岁时老太婆忽然先他而去,老人精神立马崩溃了,他哪儿也不去,自己在房内神神叨叨,自言自语地”和老太太说话”,他一会儿拿湿毛巾给老伴的遗像擦脸;一会儿把遗像小心翼翼地放在椅子上,打开电视,正襟危坐地一起看戏曲,边看还边讲解……他说老太太没去,一直在家里……
老人家本来就有点儿自命清高,和村里老头儿们没共同语言,也没有抽烟喝酒打牌的爱好,加上子女们各忙各的,没时间陪他,疏忽了对老人精神的疏导和安慰,这下好了!老人长时间闷在屋内,精气神愈来愈差,终日郁郁寡欢,萎靡不振,期间几次欲寻短见都被及时发现,可这些还是没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只是说老人岁数大了,有些糊涂,很正常,更没看医生。终于在一个深夜,老人恍惚间出了家门,不幸跌入水塘,再也没有出来……至此,子女们才追悔莫及,直恨自己没注意老人思想动向,没多陪陪老人……可是一切都晚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们早干嘛去了?……
“心病还需心药治”,在药物治疗的配合下,心理疏导是治疗抑郁的最佳方案, 可遗憾的是我国心理治疗起步较晚,在农村,心理咨询的覆盖率几乎为零,家属也会在反复劝说病人无效的情况下失去耐心,撂下一句“谁也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了”,可是,那些患者真的能靠自己吗?无奈,诸多抑郁症患者在暗黑的世界里苦苦挣扎,单枪匹马地同病魔做着殊死的搏斗,最后还是有些人扛不住,不甘心却又无奈地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写完此文,我不禁掩卷长思: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之舟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不可因暂时的激流险滩而停步不前,更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舟提前搁浅,人们啊!在社会,亲人的合作关爱下,以豁达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风雨,以乐观的情绪化解眼前的阴霾,让“抑郁”这个恶魔永远滚出我们的生活吧!请相信一句话:翻过高山,前面就是大海……
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