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殿下组织的圣贤书友会开展读经典活动以来,自己通过读经典,写了几篇感悟文章,也读到了简友的一些感悟文章。
但在写感悟的过程中,自己的方法可能与许多作者有所不同。每每看到一个观点,听到一个故事,先对其进行思考,然后再到经典中寻找答案或者契合点,从而加深对观点的认识和升华。
比如,今天读到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这首词是他众多作品中的杰作之一,作者笑傲风雨的旷达胸怀,是他宠辱不惊,淡然处之的达观态度,这种人生大境界贯穿苏轼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这首词以现在的话来讲,颇有治愈的功效,可以净化心灵,剔除浮躁,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需乐观豁达,淡泊从容,笑对一切。
那么其中的宠辱不惊在《道德经》中又是怎样一种解释或者从道的角度又如何理解呢?于是我就读到了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三章。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原文是这样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中的若:作乃字或则字讲;所以:可译为---的原因。
反译成现代文如下: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了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于他。
本章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这两句是《道德经》里经典的语录,老子对宠辱、进退均有独到的见解。而我今天想重点学习理解和分享的是宠辱若惊的问题。
人作为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因为芸芸众生奔走于各种名利场,不可能完全摆脱荣辱的影响。面对荣辱,人们总会有所反应。比如,受到别人恭维和赞许时,心里会感到喜悦。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遭受别人的冷眼、轻视、甚至辱骂时,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甚至愤怒。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的,因而人无论是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宠辱若惊”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
在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但都不是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的虚名,时过境迁之后便会成为过眼云烟。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老子认为,为什么世间常人会存在这种弱点,就是因为常人念念不忘自身的利益,并且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就是因为常人身上缺少一种精神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身外的荣辱得失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将身外的荣辱看得超过了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面对功名利禄、宠辱得失,许多人是以荣宠和功名利禄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目的就是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可以说功名利禄人人都有需要,关键是要将此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果将其摆在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位置上,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此老子认为,没有必要视名利荣宠为宝贝,也没必要视耻辱为洪水猛兽,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界限,并非势同水火,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如果正确对待善于对待,耻辱就会变成荣宠的垫脚石,如果不正确对待,荣宠就会变成耻辱的前奏。正确对待荣辱,就能豁达处世,不至于被荣辱所羁绊。
苏轼是宋代有名的才子和大文豪,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苏轼的一生却跌宕起伏,并不顺利。苏轼不会圆滑处世,也不会讨好任何人,所以他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派”,也不赞成司马光的“保守派”。吃尽了“变法派”的迫害,也尝尽了“保守派”给他的苦头,但苏轼就是苏轼,宁愿遭受各种打击报复,也会忠于自己的良知,更是对自己的荣辱看得云淡风轻。 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公元1081年),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才可以有的情怀,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任何打击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不屈不挠,泰然自若,任凭风吹雨打,我自从容豁达。
从这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我们更能体验到苏轼的宠辱不惊!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苏轼先写了何以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理由。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行走,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在下雨之前都已经离开了,与我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唯有我不这样觉得。雨不过是下了一会儿,就天晴了,随后,我就做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开篇直抒胸臆,不用在意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如放开喉咙吟咏或者长啸,不疾不徐,从容而行。这两句其实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不要在意穿林打叶的大雨,只需无所畏惧,从容不迫,一路前行。面对人生的诸多风雨,这样的思考,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写道,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这样走着比骑马还感觉轻便。突然而降的暴雨,没有什么可怕的,即使一辈子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走过,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苏轼对贵族生活的无所谓,而他更崇尚简单的平民生活,即使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无不可。雨中艰难地行走,被苏轼一笑带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两句作者写道,微凉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雨停之后的斜阳在山顶映照,像是在迎接我们归来。大雨停了,虽然感觉微凉,但阳光已经带来些许的暖意。而这种暖意是作者内心对遭受挫折后的一种达观洒脱的思想境界,面对多次被放逐,他依然以超然的积极乐观,来笑对人生的一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两句,作者写道,回首望去曾经走过的萧瑟与艰难,我心中无比坦然与宁静,信步归去,无所谓是风雨交加还是晴空万里。这种泰然自若的人生哲理性理解,不管是雨中走过的泥泞,还是政治上的凄风苦雨。以及贵贱、荣辱、得失、毁誉等等都无法搅扰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形式而已。)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抱怨生活过得太累,实际上是我们欲望要求太多,自然背负的包袱与责任就越多。从表面上看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实际上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疲惫,如果人想要保持内心的沉静,最重要的就是要排除内心的欲望,减少所求。不懂得顺其自然,所得之后果必定是求不得与放不下。
所以宠辱不惊,才是我们人生最正确的态度!
type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