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只是淡淡的相遇,年终了总要聚一次
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文化馆老年大学文学鉴赏班,那是我以前从不知道的班级,不过也难怪,比起坐落在原少年宫的老年大学,这里是全新的办学班子,且才办了第二季,无论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无法抗衡于其他。当初能进这个班就是因为报名人数不足才有了机会。
然而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陶然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这里的师资和授课内容一点也不逊色。
我虽来这个班时间不长,课也没听几节,但感受到了师生间关系的融洽。陶然老师所讲的每一节课都能受益,他讲红楼,讲中外戏剧代表作,讲具有影响力的中外名著,讲戏剧小品,其诠释角度都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写作,他的态度是写你熟悉的东西,避免娇柔造作。
班里每位学员都是按规定在50岁以上,都是比陶老师大的老年朋友。以前听人说两岁一条沟,数数我们和陶老师之间不知有多少条沟了。对于代沟,陶老师说他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和老人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难怪他对班里年长的学员都那么贴心,比如对群里的武家仪老师、征征老师等上了一定岁数的都很关心。
而学员的表现真令人感动,最大的七十多岁的征征,每一节课都舍不得落下,每次听课她都飞笔记录,疑惑处她会向老师提问。她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求知若渴的人生态度令人感动,这样的年龄学着这些无用的文学,对她的物质生活毫无改变,可是她不仅学习市老年大学周衡老师的课,也学这里陶然老师的课,文学就是她心里的千千结。
在几次交流中得知她是老一中毕业的,她对文学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停止过,就像一颗干瘪的稻穗,即使被扬起的风吹走,也要去吸满水份填满自己。
她说她的名字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她的网名“征征”,她的名字本来有珍贵的珍,可是她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汲取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就把名字改成了长征的征,一个非常有主见有思想的老人呈现在面前。
“和风细雨”是班长,我和她接触不多,就像她的网名一样,她的性格脾气非常温和,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她成了学员和老师之间坚强的纽带。平时请假、有活动,都是班长操心。聚会就是她发起的,并且领着大家一起活动,倒茶,买单等等。一个集体不就是需要这样一个愿意付出的人吗?
聚会的餐桌上,蝴蝶兰坐在我旁边,我们虽然加了微信但很少去聊天,或许我们都有更多的事要做。她上过陶老师第一期的课,她说听过老师的课,无论是再读书还是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都会联想到老师剖析作品的方法和视角,有时也会在脑海中酝酿假设自己写会如何下笔。她说能有幸听到这么好的课,得益于初夏的推荐。
说起初夏,我从未在班级里见过她,只在群里见过她展示自己的花艺。花艺精致秀美,艺术感特别强。她旅居日本近三十年了,是位资深侨胞。以前她因工作不太回国,近来她退休后往返中日逐渐增多。她热爱本民族的文学,去年上了陶老师第一期文学课,就成了陶老师的粉丝。今年没有机会上,很觉遗憾。席间说到她在日本的第三代宝宝,因为受家庭阅读的影响,要上厕所了,不是奔向卫生间,而是急着要找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多么可爱的阅读种子。
李朱不太熟悉,不能写出更多内容,很抱歉,但经常在群里看到她发的一些积极正能量的链接,也能吸收到很多知识。
吴荧我们互加了微信,她栽种了昙花,盛开的昙花特别美。记得每次课堂上,陶老师都会带一些书赠送给大家,那一次她得了一本台湾版的《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因我看过大陆版的,很想看看台湾版的原汁原味,就跟她说等她看完借我看。
有一次她在微信里留言,说把书带给我看,结果我到前几天才看到,那已经是十月份的留言了。我赶紧赔礼道歉,她云淡风轻,这就是读书人的雅量。
南山老鹰只上过一次陶老师的课,却被深深吸引。有一次他请客,朋友也拉上了我,我们边吃边聊,聊到这个课程时,他很感兴趣,第二天,我因故迟到,他已经端坐在那里认真听课了,课间休息还把笔记递给我看。他刚刚退休,报了很多班:拉丁舞、硬笔书法、汉语拼音、乒乓球、声乐、旅游……他说想通过这些班的学习去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想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并坚持下去。这个插班生太认真。
的确,人的精力有限,年轻时因种种原因错过的,退休后补上,不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次聚会的十二人,有三位男士,除了陶老师、南山老鹰外就是云子了。云子说他母亲的名字里有个“云”字,他就起了“云子”这个网名,于是我们都读懂了他对母亲的一份特殊情感。
李国永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位男性,可她就偏不是,她是位女性。每次上课都见过她,但是一直没对上号,这次总算名字和人合二为一了。
最后一位黄大秀同学,因为这个名字,儿子张口就给她起了个“皇太后”的网名,好霸气的名字。也不管了,这年头遇上网络,就过一把皇太后的瘾了。
她说自己没有学问,就是来学习的,不想做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为了第三代,学一点是一点,总比什么都不学来得强吧。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块晒干的海绵,有着强烈的吸水性。我们都想从陶老师那里吸取到更多的养分,滋养我们逐渐老去的身心。每个人都在逐渐长大和老去,陶老师也感慨,还记得过20岁生日的呢,如今却过40的生日了。
我们走在终身学习的路上,从此不畏风尘的摧残。
后记:本次聚会在文化馆对面的张献记,是陶老师的同事来帮我们点菜,点完菜就默默地走了,他说不想破坏我们师生聚会的氛围。
吃完了又去K歌,陶老师的歌也是很有味道的,有一次课堂上他亮了一回嗓。只是我临时有事匆匆提前离开了,但愿以后还有机会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