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一首七言绝句,写尽一生的凄凉。作为唐诗最会写情诗的男人,李商隐为自己的初恋写下这首诗,堪称最美情话流传千年。
《暮秋独游曲江》写于李商隐44岁时,也就是他临终前一年。大限将至,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初恋,一位惜情念情的真男人赫然挺立。仔细品读浅近文辞中饱含的真情令人动容。从标题看,“暮”字表层意义指的日薄西山,不过从写作的背景和心境缘起看,更有人到暮年,生命将逝的深层意义;“秋”,交待写作的时间和季节背景,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大背景下,人生经历过坎坎坷坷磨难的李商隐面对眼前之景,再想想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他很难表现出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洒脱的。众所周知,每一件文学作品的问世都有其独特的诱因,既有社会和时代的,更有作家自己的。很显然,李商隐在天色将晚的秋天写就这首诗明显带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寄托——用心写秋,愁更愁。为了强化这种情感体验,一个“独”字更写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不舍昼夜的浩浩江水可以带走很多,但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已经内化到骨髓之中。念及过往的点点滴滴,看看自己现实的境遇,两相对照,不觉悲从中来。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境遇,一个标题把三者交叠在一起,为整首诗围筑了典型的氛围。在这样的情感背景统摄下,四句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达。一、二两句中选取典型的意象“荷叶”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从表层意义看,它同样具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这是它的本性使然。当这种属性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文人笔下描摹的对象,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时,其被赋予的意蕴就超出了自然生物的特性。而这种社会文化意蕴的承载因作家的不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从李商隐的角度看,他笔下的“荷叶”已经超出客观的自然之物,首先它是自己初恋情人的名字,以荷叶为名,从一个方面暗示了在诗人眼中女子的超凡脱俗。继之,“生”与“枯”、“春”与“秋”、“恨生”与“恨成”两两对照,不仅交待了时间的流逝,更暗含着在时间更迭过程中自己所遭受情感煎熬:李商隐与荷花相识于婚前,荷花贤惠温柔,陪伴李商隐一起寒窗苦读。就在其进京赶考前,就身患重病而亡,他死后李商隐悲痛欲绝。不久后遇到爱妻王氏,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他从没有忘记荷花,而且这种感情陪伴他直至终老。诗人取景于眼前,寄寓思想情感于深层,极富主观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强化了这种悲情。
继前两句叠用两个荷叶,描写荷叶生和枯时两个场景,再用两个“恨”字镶嵌其中,写尽自己内心满满的遗憾之后,接下来两句直陈情感。第三句诗人像是对荷花轻诉着自己的深情,堪称最美的情话,感人肺腑:只要我活着,便是想你。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对你的那份至真至爱。该句所传达之意同《上邪》诗所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李商隐不是以海誓山盟的言语表达出来,而是用直白的语言,坦陈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对她的情感都不会消释。——人在情在,人去情依然在,只是在另一个世界苦苦相守;第四句把视角移向浩淼无际、奔流不息的江水上。汤汤江水不停不歇,从江头滚滚东流,永无止息。诗人眺望江水,水声阵阵,正如此时内心的情思。该句移情于景,以比兴的技法说明自己对荷叶绵绵不绝的相思。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言情的技法所收到的效果是同质的。一首绝句以荷叶生枯开篇,以江水奔流结尾,再夹着第三句的最美情话,句句堪称千古名句。看似句句写物,实则句句不离人,诗歌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男人对初恋至死不渝的深情。荷叶,花一样的名字,该是怎样的一位佳人,掳走了唐诗情圣的心。
身处乱世,作为一个士子,李商隐是失意的。他的失意不是源于自己的平庸无能,而是时代所致,加上文人的单纯不幸让自己卷入牛李党争之中,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长时间不得志的压抑,虽有亲朋好友的宽慰,但淤积于胸的苦闷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排解。何以解忧?对李商隐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付诸文字,通过一首首诗进行排解。正是如此,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真正能够读出明丽欢快之色的几乎寥寥,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愤懑。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李商隐是多情的,但不滥情。这种多情不是以行动示人,更多是以诗歌的方式加以传达。他的“无题”组诗,他的《锦瑟》,尽管意蕴朦胧,但字里行间融入的是一个男人幽幽的情思,说《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世间最动人的情话之一,不为过。当然,这首写给初恋情人“荷叶”的诗,恰似两人含情脉脉地四目相对所说的情话,更感动了多少善男信女。(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