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以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中的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一只抑郁苦闷、情绪失落,甚至想要自我了结的蛤蟆,在通过为期10次的心理咨询后,逐渐恢复健康,近而重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信的故事。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将自己20多年的咨询经验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著作向读者们倾情讲述出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谷,也难免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当蛤蟆先生对它的小伙伴们说“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时,你是否想起了曾经或是想到了现在的自己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蛤蟆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困扰吧!
1.为了让对方满意即使是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也全盘接受;
2.将他人的过错归结于自己身上,为了迎合他人甚至不惜放下自尊去道歉;
3.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4.感觉自己一无所成,始终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即便心有不满也从不表露;
5.做事瞻前顾后,并且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6.不敢质疑和反对比自己强的人,只能违心顺从对方。
当然蛤蟆先生还有其他的一些困扰,在此就不再赘述了。除上述之外,我倒是对蛤蟆先生最开始情绪失落的原因深表认同。很多时候,我们或是出于不想被别人轻易看透的缘故,或是想要让对方对自己感到满意,总会将失望、不甘、沮丧和落寞等负面情绪积压在心底,再戴上活泼、乐观、开朗和积极的那副假面,熟不知这种委曲求全的方式到头来只能是委屈自己,却丝毫感动不了别人。久而久之,不是负面的情感在心底越积越多,直至决堤、崩溃,一泻千里;就是因为不停转变着自己的假面,到最后,就连我们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哪一张才是自己真正的面孔。
在咨询的一开始,苍鹭就向蛤蟆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话:“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这是因为蛤蟆先生最初对人非常地依赖,因此苍鹭选择用引导的方式,让蛤蟆先生一点一点觉察到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10次咨询内容的简单概括:
1.明确咨询的前提,使蛤蟆先生意识到自主的重要性;
2.让蛤蟆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真实感觉究竟如何;
3.讲述了何为“儿童自我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人的意义;
4.帮助蛤蟆先生回忆童年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物并分析童年经历是如何影响现在的它的;
5.帮助蛤蟆先生弄清楚“愤怒”的含义;
6.讲述了何为“父母自我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人的意义;
7.讲述了何为“成人自我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人的意义;
8.和蛤蟆先生探讨有关原生家庭的问题,使蛤蟆先生对自己情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9.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相关的概念。
10.和蛤蟆先生发生了激烈的言语冲突,让它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自己。
最后蛤蟆先生通过“移情”作用将无法向父亲表达的愤怒发泄在苍鹭的身上,这间接使得蛤蟆先生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蜕变的效果,从依赖变成了自主,从男孩成长成了男人,最终进入到了独立的状态。这种教学相长的学习之旅使得蛤蟆先生和苍鹭都收获满满。我想蛤蟆先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它对情感体验的不懈探索和头脑思考的灵活运用。蛤蟆先生最后卖掉了祖父留下的蛤蟆庄园,其实是解开了长辈困束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选择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则是坚定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这个极为重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