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对于个人而言,有一种现象犹如甜蜜的陷阱,或许它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好处,同时它又像一个隐匿的黑洞,稍微不注意,就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更多,它就是:抱怨。
01
抱怨的好处:
一、情绪压力的即时缓解:
从进化的角度考量,情绪的过度积压不利于个体的生存与繁衍。就像身体需要及时排出毒素以维持健康一样,心理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抱怨在某种程度上便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比如当我们被困于拥堵的交通,满心烦躁而忍不住抱怨时,在那倾诉不满的过程中,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仿佛找到了一条泄洪通道,得以部分释放。
这种即时的情绪缓解,就好像是给紧绷的心理状态松了绑,让我们在当下能维持相对平稳的心境,不至于被强烈的负面情绪瞬间淹没。
二、社会支持的快速获取:
回溯远古时期,人类以群居方式生存,个体的安危与群体紧密相连。当一个人因某事而抱怨时,比如原始人抱怨狩猎收获不佳或居住洞穴太过潮湿,这实则是在向同伴发出一种信号。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也是如此。当我们在生活中抱怨,例如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时,就如同点亮了一盏信号灯,这或许能引起身边人的关注,从而获得外界给与我们的共情、安慰、或者是实际的帮助。
这种快速获取的社会支持,在当下能让我们感觉仿佛有了依靠,暂时缓解了内心因困难或不满而产生的焦虑。
02
抱怨的坏处:
一、社交关系的悄然受损: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个体能否被群体接纳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生存的几率。而过度抱怨就如同在群体中不断散播负面情绪的“阴霾”。
倘若一个人总是不停的抱怨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比如日复一日的抱怨饭菜不合口味、天气总是不佳等等,起初,身边的人或许会出于同情或礼貌给予回应与安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持续的负面情绪输出就像一种无形的“情绪病毒”,会逐渐侵蚀他人的好心情,让周围的人感到厌烦与疲惫。
久而久之,身边的人可能会选择逐渐疏远这样的人,如同在原始部落当中,总是传递消极情绪的个体最终会被群体边缘化一样。
如此一来,个体的社交支持网络会逐渐变得薄弱,而这对于身处社会之中、依赖人际关系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损失。
二、消极思维的深度固化:
从进化心理学层面深入分析,长期陷入抱怨的泥沼会导致大脑形成一种顽固的消极思维模式。
在远古时代,这种思维模式会阻碍个体积极主动的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毕竟消极的抱怨现状远不如积极行动更有利于生存。
在现代社会,频繁抱怨会导致我们的大脑更偏向于关注事件的负面部分,比如一个人如果经常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有发展前景,就会导致容易忽略对自身可提升的空间、以及潜在的新机会。
长此以往,这种消极思维不仅会蒙蔽我们洞察机遇的双眼,更会束缚我们尝试改变的手脚,使我们深陷在一个自我设限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挣脱,进而严重阻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由此可见,抱怨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些许看似诱人的甜头,但从长远来看,却犹如一个暗藏危机的“甜蜜陷阱”,当中潜在的隐患不容小觑。
当我们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警惕过度抱怨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以便跳出这一可能束缚我们的“陷阱”,迈向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