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喜欢语言类节目的人,所以脱口秀节目必不可少。
前段时间看了《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去了解作为脱口秀行业领头人物的李诞对于脱口秀,对于脱口秀行业的看法。
最近听了《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一个行业》这本书,更加加深了对于李诞描述的脱口秀行业的认知。
《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一个行业》这本书,讲述了脱口秀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脱口秀为什么在21年22年突然爆火,以及这个行业的商业逻辑和当下以及远方。
stand-up comedy,严格来讲,是单口喜剧。但是现在经常的表达是talk show,即谈话节目。
不管是定义为单口喜剧还是talk show,其实爱上“脱口秀”的本身,是因为talk show,即谈话节目。
不管是李诞的“人间不值得”,还是因为王勉的“世界以痛吻你,你不要报之以歌;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啊”,都是因为首先是谈话,是取之于生活的谈话,表达的也是最生活的元素和观点。
2007年,香港出现了“外卖脱口秀俱乐部”,大概是华人世界最早的脱口秀俱乐部吧。后来2010年,北京和上海也出现了脱口秀俱乐部。2012年5月出现了最早的《今晚80后脱口秀》,大概是脱口秀出现在荧幕上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3年开始到2017年,中国脱口秀似乎还不能算是一个行业,大概是热爱和坚持维持起来的一个圈子,关于这段,知道王建国李诞的人,大概是能理解的。
2017年,《奇葩说》《火星情报局》《明星大侦探》这列综艺节目的爆火,应该是为2017年达《吐槽大会》蓄好了水。
紧接着李诞又做了《脱口秀大会》。
关于李诞为什么在《吐槽大会》火了以后去做新节目,他们的解释是:从一开始,他们想做的,就不仅仅是是一档成功的脱口秀节目,或者是一家脱口秀公司,而是想要把脱口秀做成一个行业。
成为什么样是一个行业呢,李诞的期望是:全国主要城市必须有脱口秀俱乐部,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规模,要有脱口秀演员的上升通道。
文章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
笑果内部有个比喻:如果脱口秀行业是NBA,那么《吐槽大会》就是灌篮大赛,《脱口秀大会》才是看球的职业联赛。
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和有意思。
因为只有联赛才能充分展现篮球运动员各自的特点、光芒,让观众更深的了解和喜欢上篮球这项运动。这样,篮球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才能被培养出来,篮球才能成为一个行业。
到现在,脱口秀节目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行业也涌现了一批一批的新人,在脱口秀舞台上展露头角。
“笑是生活的解药”,“笑是生活的麻药”,可能正式因为17年前后的各种社会变化,到20年21年大环境各个生活层面的人饱受大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需要这个解药,我们也需要这个麻药。
是不是大笑之后就是空虚,也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带着生活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问题”,大笑时是因为段子,但是大笑之后可能因为表达的内容而会思考,而不是结束。
我恰好就是追了各种国内脱口秀节目的人,所以特别能感受到作者表达的这个行业的兴起和未来的描述。
李诞在《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份工作。所以是个工作,才可能变成一个行业,才可能是有更多的年轻人甚至把这个当做职业和未来的方向。
另外针对地域发展的问题,也深表认同,北京,上海,真的是可以约的线下场次非常非常的多。然后其他的城市就很匮乏,到了今年,笑果文化在苏州之列的中部城市开始有了剧场之后也是拍手较好的。
希望这个行业会带着“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好。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脱口秀,不妨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