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创业的时候,励精图治,君明臣贤;守业的时候,荒淫无度,君昏臣奸。前后判若两人,仿佛做了变性手术似的。
后半生的李隆基带着杨贵妃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国事全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有一种本事,既能琢磨事儿,又能琢磨人,他把老皇帝的心思琢磨得透透的,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他说话做事总能让老皇帝感到特别舒服。后来的许多人一面骂他“口蜜腹剑”,又一面偷偷地学习他的厚黑学。
李隆基之前任用的宰相,大多数干个三五年,就换届重选了,但李林甫当宰相,一干就是十九年,而且大权独揽。他的相位能稳这么多年是有原因的。原本唐朝有“出将入相”的惯例和传统,也就是说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可以入朝拜相。
李林甫害怕有一天,大唐王朝突然冒出个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和他抢夺相位,那他就完了。于是李林甫就极力怂恿李隆基大肆任用番将,番将就是少数民族将领,这些将领多数出身寒门,既无雄才大略,又无根深蒂固的家族势力,用起来似乎很有安全感,李林甫就是利用了皇帝的这点心思,君相一拍即合,他们似乎并不担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安禄山便是众多番将之一,他的职位是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守护着唐朝北方边境。节度使是唐朝的地方部队长官,相当于军区总司令,且军政一把抓,也就是说既统帅三军,又负责地方行政。这样一来,节度使一旦实力雄厚,完全可以当个土皇帝,与中央抗衡。皇帝不放心,对节度使似乎也不得不防。
安禄山不傻,且聪明着呢,他好像号准了李隆基的脉,每次入京,在皇帝面前,装傻买萌还扮乖。无论是皇帝李隆基,还是宰相李林甫,对他都毫无猜疑之心。安禄山脸皮厚,这位猥琐且油腻的中年大叔,还要拜年轻貌美的杨贵妃为干娘,皇帝夫妻俩竟也答应了。从此以后,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见杨贵妃,再拜见皇帝,说这是胡人的习惯,先拜其母再拜其父。安禄山和杨贵妃在后宫拉拉扯扯的,安禄山豆腐吃了不少,“咸猪手”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李隆基好像也不生气,他相信自己的女人,也相信忠心耿耿的安禄山。
李林甫寿终正寝之后,杨国忠当了宰相。杨国忠比李林甫还要可恶,但有杨贵妃给他撑腰,他在宫中为所欲为。杨国忠和安禄山是死对头,两人都瞧对方不顺眼。安禄山唯独崇拜的是李林甫,他认为杨国忠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小混混。杨国忠知道了安禄山瞧不起自己,气不打一处来,一有机会就说安禄山要谋反。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到了没法调和的地步。
杨国忠是希望安禄山反的,一方面可以证明他的推测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也好瞬间平叛,然后邀功请赏,捞取政治资本。这种人最可恨的,就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之上。
安禄山迟早是要反的,一方面他拥兵自重,有了造反的资本。另一方面他也看准了大唐其实并不可怕:老皇帝老眼昏花,眼里只有女人;宰相是个小混混;将士们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了;大唐最好的马没有用来充当战马,而是给贵妃运荔枝了。这样的大唐早已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安禄山内心膨胀的历害,再加上杨国忠步步紧逼,他终于反了,和他的发小史思明一起,在范阳起兵造反,造反的口号是诛杀祸国殃民的奸相杨国忠。
安禄山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夺了洛阳,随后登基称帝,国号大燕。
大唐王朝也终于反应过来了,调集人马,并派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出征,谁料已经很久没有拿过刀的王朝军队,却怎么也抵不过训练有素的叛军,无奈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封常清和高仙芝选择退守潼关。一则潼关易守难攻,二则洛阳沦陷,潼关就是长安的东大门,潼关一旦失守,长安则危在旦夕。从军事上看,这样的布局合情合理。然而老皇帝却派宦官监军,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出此昏招,结果是什么呢?由于宦官诬告,老皇帝一气之下,杀死了两名忠心耿耿又英勇善战的老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大敌当前,却自毁长城,李隆基早已经不再是当初发动兵变的那个李隆基了。
封常清和高仙芝死了,潼关总得有人守啊,老皇帝想到了番将哥舒翰。于是派兵二十万,哥舒翰统领,号称太子先锋兵马元帅,驻守潼关。
这时战局也发生了转变。唐朝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奉命前往河北平叛,直接威胁安禄山的范阳老巢,安禄山不得不派史思明回撤范阳。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也起兵讨伐叛军。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进军潼关,也遭到了哥舒翰的强烈抵抗。
两军进入胶着状态,就看谁更能沉得住气了。守潼关的哥舒翰一再上表朝廷:叛军远道而来,粮草有限,不能持久,再加上安禄山心浮气躁,一心想速战速决,只要坚守潼关就有机会退敌。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是这个意思。
关键时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又出来说话了。原来杨国忠为非作歹,太子李亨早就看不下去了,无奈他有皇帝和杨贵妃给他撑腰,也拿他没办法。这回哥舒翰手握重兵,又号称太子先锋,如果哥舒翰和太子真的搞到了一起,合起伙儿来对付他,那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杨国忠想想后背就直冒冷汗。再加上仗打得惨烈,战士们都恨透了杨国忠,都认为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和,才导致安禄山造反的。战士们单纯的认为只要除掉杨国忠,仗就不用打了,于是斩杀杨国忠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杨国忠自然打听到了这一消息,在他看来,哥舒翰变成了首要敌人。他决定弃国家安危于不顾,极力怂恿老皇帝命令哥舒翰出关迎敌,让哥舒翰和安禄山在关外厮杀。借刀杀人啊,老皇帝却答应了。
没办法啊!哥舒翰虽不情愿,但军令如山,他出关了,结果差点儿全军覆没,哥舒翰被迫投降,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老皇帝慌了,怕了,带上杨贵妃、太子李享、杨国忠、高力士一队人马跑路了。随后马嵬坡兵变,杨国忠被愤怒的禁卫军大卸八块,杨贵妃被绞死在佛堂前。多行不义必自毙!杨国忠可曾料到?杨国忠是死了,但长安也沦陷了。
随近的老百姓一听说老皇帝要跑路了,纷纷围过来,痛苦流涕,央求老皇帝别跑,他们愿意为国效力,希望老皇帝能留下来,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平叛。老皇帝尴尬,一心想跑,又不好意思,只好留太子安慰父老乡亲。
于是父子俩分道扬镳,老皇帝带着一队人马,逃亡成都,中间还任命新宰相,可惜老皇帝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太上皇。
太子李亨在周围人的建议下,带着一队人马,赶往灵武,并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肃宗向天下宣示,自己称帝是为了统领三军,讨伐叛乱。这一招还真灵,许多文臣武将都赶往灵武,支持唐肃宗平叛,显然这一步棋是走对了。
那么唐肃宗能不辱使命吗?肃宗一朝有三个重要人物:文臣李泌,武将郭子仪、李光弼。李泌在有唐一朝,是神一般的存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在南岳衡山上修道,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平叛,立马下山,前往灵武,为唐肃宗出谋划策,他没像诸葛亮那样,非得等别人三请四邀,当然李泌和唐肃宗原来就是好基友。
李泌带来了平叛方略。他分析天下形势,安禄山并没有雄才大略,一抢到金银财宝就运往范阳老巢,因此端掉范阳老巢是斩草除根的根本。具体的作战方案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各带一支部队围困范阳,唐肃宗带一支部队围困长安,两处交替出击,但围而不打,让叛军在范阳和长安之间,疲于奔命,耗其锐气。我军以逸待劳,最后再集合各路大军,合而围之,一举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但这个方案需要耐心,得打持久战。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同意这个方案。其实潼关保卫战的时候,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也是这个意思。
可惜啊!两代皇帝考虑的不是军事战略方案,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政治意义。长安和洛阳是唐朝的都城,是大唐的权力象征,唐肃宗急功近利,根本就不想打持久战,他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了。因此他否定了李泌一劳永逸的方略。唐肃宗派重兵强行收复长安和洛阳,为了尽快收复失地,甚至不惜向回纥借兵。
果然,长安和洛阳是收复了,但不久,史思明在范阳称帝,又反叛了,并且南下,再次夺取洛阳。原来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动乱,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暗杀,他在临死前大喊:“有家贼!”呵呵,他又何尝不是大唐的家贼?史思明是长辈,没把安庆绪放在眼里,他干脆杀了安庆绪,自己当起了皇帝。不过后来史思明也被儿子史朝义杀了,这回轮到史朝义当皇帝,继续叛乱。呵呵,这天下乱的。
这仗打的,原本按照李泌的计划,不到两年就可以结束战争,但是由于皇帝的错误决策,又打了五年,这时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都死了。唐代宗即位,唐朝又一次向回纥借兵,才收复洛阳,史朝义也兵败自杀。
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但战乱带给大唐的影响,以及百姓的苦难却远远没有结束。
大唐从此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