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有许多独特的观念,比如表达感受,西方人认为是头脑里面的事情,中国思想都是从“心”开始的,比如:“思想”、“意志”、“感恩”,还有“惭愧”、“忏悔”等等,表达这一切都是和“心”有关,要么心字底,要么竖心旁,都是围绕“心”的,而且中国人讲“心生万物”,这么多的感受为什么不是脑海里面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心产生的呢?今天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心的力量有多大?
人都一个心脏,虽然体积很小,但它是人的中枢所在,有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1分钟可以泵出的血量大概是4500毫升,重量达到4.5公斤,在睡眠足8小时的情况下,心脏的做功相当于把一辆小汽车抬举到两米高,从用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心脏的这种功能,对人体状态的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句话叫做:“心态决定状态”,无论道家或是儒家或是佛家,都是讲的心,如何修心养心,通过文字演变史我们来看看“心”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
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心”字,画的都是一颗惟妙惟俏的心脏,甲骨文和金文本身就是象形字,很生动形象的表达心脏,不过金文更加细腻,它原来是铸造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所以字形更加圆润、粗厚,这个象形字,不仅生理层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心智层面的意义,由内在到外在,由心的思考才能够真正主导人的判断能力,心灵是思维的一个器官,《孟子》里面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也就是说这颗心,你想用它的时候,你在思考的时候,它就在;不思考它就不在,注意力放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中医和易经同源,理念是阴阳、五行平衡流通,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心之火与肾之水相交,是一个从生理到思维、跟天地阴阳系统平衡、链接调整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也是古代对于心灵奥秘的参考,中国人讲:“心生万物”,心要是在,状态就在,有位世纪老人在她的《百岁感言》中曾讲过,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土地,其实也确实,人整个前半辈子都在做加法,表现的是拿得起,而后半辈子其实是在做减法,体现的是放得下,拿得起是一种担当,放得下一种风度,在拿起和放下之间,既要有儒家的入世,还要有道家的解脱,人生可谓不易,我们曾期盼外界的认可,但到最后才知道,世界在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