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教师职业举个例子。学校里来过一群毕业实习的老师,其中小林老师由我指导。小林老师开朗活泼,爱学好问,非常快地参预到了我班的日常管理中。她不但常常和我探讨班级管理的疑惑,而且一有空就拿出一些教育著作进行阅读研究,把理论付诸实践,并且把每天的实践的心得写下来。最后离开我们学校时,她不但可以自如掌控课堂,可以单独有条不紊地进行班级管理,而且写了若干论文,为她毕业论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像小林老师一类的实习生并不多见。有的实习生进来的时候毫无目的,离开时候一无所得。有的满怀热情而来,但是他们缺乏模仿学习观念,既不分析指导教师的优缺点,也不学习教育专业的著作,只凭空想乱搞一气,所以离开时,她的热情磨灭殆尽。
小林老师实习期不止于模仿,而且实在在学,最后带着知识和经验走向社会,这时的她是即将蝶变的蛹,只稍稍更努力一下,就可以变成美丽的蝴蝶了。那么最后蝶变推动力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
模仿终极目的是摆脱模仿,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唐末文学家,裴铏,传奇文学鼻祖,著有《传奇》三卷。《传奇》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宋元以后,很多戏剧、话本、拟话本小说皆取材于此:《孙恪》被元人郑廷玉改编为《孙恪遇猿》杂剧;明代戏曲家沈璟根据《郑德璘》创作出传奇《红蕖记》等等。
其中《聂隐娘》、《昆仑奴》通过人物高超的技艺来塑造人物形像,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是后世武侠小说借鉴的范本。
据说施耐庵《西游记》和金庸武侠小说集也是有许多原型取材于此。两位作家应该对《传奇》研究得非常透彻,在他们作品中共同展示了一个个技艺高深,性格怪异的人物,但是他们没有雷同,各自性格鲜明。现代人可能只知施耐庵和金庸,而很少知道裴铏。这说明施耐庵和金庸不再是低级的模仿,他们创造作品,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人把思考比作盲人摸象,他说,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得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想到一两层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了。认识大象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拥有的三种逻辑思维之一的结构思考逻辑,按照结构思考逻辑把各个部分找全。
模仿亦是如此,我们不该止于第一层简单的复制,而是应该探索第三层,加入自己的思想,成为独一无二自己 。
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展示自己。每个人都可能是东施,但是我们不必是西施,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经过模仿、学习、创新,破茧成蝶,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