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也许您有听到或看到过一个现象,有些人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总是爱上同一类型的人,也总是会受到同一类的伤害。我们对这样的例子已经不感到陌生,看上去像是命运的安排,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强迫性重复。
这个概念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观察到小孩子做游戏时,最喜欢把玩具从床上扔出去,然后又闹着要父母把玩具捡回来,小孩子喜欢一遍一遍地重复这个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他把玩具扔出去,是在模拟“母亲会离开”的创伤,再通过把玩具找回来的过程获得补偿。
弗洛伊德说,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在关系中重复同一种痛苦的模式,是因为这种模式就像一种无意识的冲动,取名:强迫性重复。
从此,这个概念被流传开来,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洞察。
然而,这种强迫性重复的体验并不让人感到愉快,只有痛苦的经历才谈得上是“强迫”。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主动的,这确实有点反常识。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爱上那些已经有伴侣的人,当她/他意识到之后,又难以脱身,在这样的关系中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用巧合来解释未免太牵强。
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认为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有意识地改写这个过程,最终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掉进同样的坑里,然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但是,如果用精神分析来对这种强迫性重复的概念过度解释,反而降低了它的可信度。这可能不是弗洛伊德提出这个概念的本意。
其次,怎么理解“强迫性重复”能对我们更有帮助呢?作者告诉我们用“自我认同”来理解更合适。
简单地说,为什么一个人会反复地经历不幸?很可能他把自己认同为一个这样的人。
“自我认同”很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维持在一个主动稳定的过程中。就像有人总是跟领导分道扬镳,总是每次都遇上同样的领导,有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他可能有其他选择,只是他没有选。
有人会想,也许他的想法本来就不合理呢?也有人会说:如果换一个态度去跟领导沟通,比如语气谦卑一点,冲突会不会少一点?这些都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都不认同。他只认同/肯定自己的选择并陷入其中。即便他一直维持这个过程体验了很多痛苦,他也不想打破那个熟悉和习惯的自己,不想给自己带来更多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请注意,这不是命运,这只是自我证实:他把自己摆在那样的位置,当然就容易收获那样的结果。即便不用无意识来解释,也可以把强迫性重复理解为,自我认同附加的后果。
最后,强迫性重复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启发的关键是要意识到:让人感觉良好的自我认同,不见得带来好结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做一些自己不习惯的事,来打破这个重复。
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的人,但每次这样都会把事情搞砸,那我们就试试看,如果说话柔软一点,照顾一下别人的感受又会怎么样?
可能刚开始这样做出改变,会难受,会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个性或风格,但我们现在要做的,恰恰就是要打破一些这样的稳定,对么?
所以,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的积极的作用是,它让人意识到人生当中很多重复的不幸,背后可能有自身有意或无意的参与。
这对人是一个警醒。我们可以提前判断,现在那些让自己感觉“对”的选择,也许最后反而会指向“错”的结果。
重点是,如果这些不好结果在过去已经反复地发生过,我们就需要记住,强迫性重复是出于自我的选择。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做一些不同的事用行动去打破。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