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皮裘也不是来自一只狐狸的毛皮。
要想有质的变化就要在量上积累,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质量互变规律是成事的要诀之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在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老子》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等,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古希腊哲学提出了某种元素的“凝聚化”和“稀薄化”导致形成不同质的事物的思想,在“谷堆论证”“秃头论证”中讨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大量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对于质量互变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量互变规律给人们启示更多的是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事做起,由量变到质变,才能成就难事、大事。人们只有积累自己的量,在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质变成为一块好钢。
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个人的成长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是个人成长中的质变。但这一质变的发生是以量变的积累为基础的。
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以及其他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他们的成就是在长期艰苦学习、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在学习、研究、实践中不努力做量的积累,想一下子脱颖而出并有巨大的创造,那只是一种幻想。
我们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既抬头望天,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实现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