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只是眷恋这人间烟火》周国平
阅读时间:2021年3月7日
字数:258千
好看指数:散文—5星
拿到此书翻看几页后,就禁不住自己内心的小欢喜,在公众号写了个小文。确实如此,当遇见此书时,就是被这一个名字给深深吸引“只是眷恋这人间烟火”,内心很多的情感瞬间被打到,仿若灵魂有了一丝共振。
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没有早到也没有迟到,就是那么刚刚好,只需轻轻问候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于千万本书之中遇见你,没有煽情也无需跌宕,就是那么的契合,“哦,就是你了,原来,你一直在这里”。
事实也是如此,无独有偶,去年的这个时候正好寒假在家读的也是一本散文集,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同样非常喜欢。如果说林清玄的文字带给你那种对待生命细腻处的美感,如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清透、“清玄”,却有那么一丝丝的遥远之感。那么,这一本《只是眷恋这人间烟火》确实烟火气更加浓郁,比较令人吃惊的是周国平对于自身、生命等诸多的思考,都是那么自然亲切,没有故弄玄虚,甚至坦诚披露自己的那些“弱点”,更多让人感受到的是真诚和与自己对话,仿佛这本书是自己的日记,而不是为了给你们看所刻意书写的一些“道理”亦或告知你一些什么东西。
真实、真诚、有烟火气,更有对生命和灵魂深处的拷问和思考,忍不住的仿佛就靠近了他的灵魂。里面对于一些对“死”、“活着的意义”等述说,内心充满感激。原来,那种对生命的忧虑、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黑狗”,是那么多人的共性,孤独并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读到一本好书,你会忍不住捧着一直读,不舍得放下,同时,又希望不要读的那么快,慢慢的品味……此书给我这样一种既激动又平静的矛盾之感。激动之处在于书中好多的点都是那么令人能引起共鸣,平静之感是此书的内容本身带给我们很多非常“静”的思考。
一个人不能过于忙碌,一定要给自己的灵魂留足空间,忙忙碌碌,而心亡则忙。在这世界走一遭,都还不知为什么而来?来了干什么?走了又如何?不从容淡定的享受一下时光,虽然时光也是一个不存在的存在,步履匆匆的闪过,真是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程。
“没有空玩,没有空看看天空和大地,没有空看看自己的灵魂……我的回答是:永远没有空——随时都有空。”
喜欢这样的文字,喜欢这样灵魂的碰撞,喜欢这世间五彩缤纷的烟火气!
摘录:
1.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
2.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3.诗意是栖居的本质,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平庸,不再有幸福。
4.我对极夜没有体验,不过我相信在那样的日子里,每个人的心里一定都回想着上帝在创世第一天发出的命令:“要有光!”
5.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6.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他不可战胜了。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7.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8.没有空玩,没有空看看天空和大地,没有空看看自己的灵魂……我的回答是:永远没有空——随时都有空。
9.只有外在生命状态单纯之时,内在生命才会向你开启,你活的越简单,你离神就越近。
10.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人生应该力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11.世人常把善终视作幸福的标志,其实经不起推敲。若从人生终结看,善不善终,都是死,都无幸福可言。若从人生过程看,一个人只要痛快淋漓的生活过,不管善不善终,都称得上幸福了。对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12.弗罗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诗中叹息: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
13.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
14.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存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使我们得以愉快的享受人生,而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15.我的趣味一向是寂寞比热闹好,无聊比忙碌好。寂寞是想近人而无人可近,无聊是想做事而无事可做。然而离人远了,离神就近了。眼睛不盯着手头的事务就可以观赏天地间的奥秘了。人生诚然难免寂寞无聊,但若真的免去了他们,永远热闹,永远忙碌,岂不更可怕?
16.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
17.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的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低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和归宿又算得了什么?”
18.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19.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
20.哲学面对永恒,政治则面对一时一地的阶级利益和党派利益。
21.在拜伦的个性中,最触目惊心的特征便是这深入骨髓的厌倦病。他自己也一再悲叹:不论什么,只要能正好治好我这可恶的厌倦病就行!为了逃避无聊,他把自己投入惊世骇俗的爱情、浪漫的旅行和狂热的写作之中。他给自己做总结:我的一生多少是无聊的,我推测这是气质上的问题。
22.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何况除了肉体欲望之外,人还有精神欲望。后者实质上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精神欲望,尤其体现在像拜伦这样极其敏感的天性身上,他们内心怀着对精神事物的永不满足的欲望,由于无限的欲望,不可能通过有限的事物获得满足,结果必然对一切业已到手的东西很容易感到厌倦。
23.哥德在70岁时的一封信中针对自己写到: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感到世界是荒诞的,那么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他怎么能够再忍受40年?据说全凭他有一种天赋,即愿望。可是愿望是个奇怪的东西,他每天在愚弄我们,难怪在他最亲近的人心目中,他是个厌世者,怀疑主义者。
24.对那些不安的灵魂来说,重复比无常更不堪忍受。拜伦指出,有一些狂人,他们宁可战斗而死,也不愿挨到平静的老去,“无聊而凄凉的死去”。许多大作家之所以轻生,多半是因为发现自己的创造力衰退,不能忍受生命越来越成为一种无意义的重复。
25.伊壁鸠鲁:“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因而,死与生者与死者都无关。
26.每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或者说与哲学之间关系密切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精神生活在他的人生中所占的位置或比重。那种完全不在乎精神生活的人,那种灵魂中没有问题的人,当然就不需要哲学。不过,我相信这样的人应该是很少的。
27.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我们只要是自己愿意让命运领着走,把被动变成主动,就不会痛苦了。
28.有的时候你会突如其来的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感到烦。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无意识中触及了你自己的死,触及了你是从虚无中来,还要回到虚无中去这样一个事实,你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自觉地去思考,不要逃避。
29.这个时代太喧闹,太匆忙,生活逼迫我们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去忙碌,基本上生活在外在世界里面,这是很可悲的,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内在生活。怎样才能有自己的内在世界呢?一条就是要养成独处的习惯,另外一条就是阅读。独处是和自己的灵魂相处,读好书是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沟通,这是使我们的灵魂深刻和丰富起来的两个基本途径。
30.一个人始终忙碌劳累,那也是一种不幸,哪怕你自以为是在干事业,要有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来品尝人生乐趣。
31.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成其为幸福。因此,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在此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
32.归根到底,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33.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同一个异性身上把三者统一起来,不让行以为常麻痹性的诱惑和快乐,不让琐碎现实损害爱的激情和理想。
34.命运主要是有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由于反映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