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节课,正好完成第《父亲、树林和鸟》的课文学习。课堂上,我们先是学习课文生字词,随后把握课本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以及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并回答问题。不过,为了加深印象,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消耗的!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父亲对鸟的热爱?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句子。在巡视课堂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还行,能够找到一些句子,也可以圈出里面的词语。但容易忽略句子之间的比较!
分享的环节,大家刚开始的发言比较积极,能够结合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不过,在品词析句的环节,学生的思维就有些打不开!比如“浓浓的苦苦的草木味”,学生容易忽略这个词在体会父亲爱鸟的作用。因此,遇到这样的地方,我一般都会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批注。耗时有点多,看来有些事情还是应该放到预习当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成为对话的场!
课文学完以后,我们讨论课后第二题,即结合课文内容判断内容是否有正确。很显然,前面的内容都没有疑问。只是最后一个“父亲是一个猎人”的讨论有些费力,可能是我的要求拔高了。毕竟,大家都觉得父亲不是猎人,因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但这样的思维有些扁平化,于是我抛出一个相反的观点“父亲曾经是一个猎人”,试图让学生反驳。如果我没有执念的话,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整体感知课文的机会。不过,我一直想让学生关注“过了几天”这个字。结果,只能是自圆其说。
课堂总是这样,如果没有目的地,就容易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