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质量是数量的前提,没有质量的保证,再多的数量也是改变不了事物的本质,甚至还会出现越多越麻烦的情况。当然,数量也会影响到质量,在数量的基础上才会有质量的提升,但是,如果只是在数量上下功夫,没有质量的提升,再多的数量也改变不了本身的属性。
也可以说,想要改变一个物质的属性,不仅要有数量和保证,还要有质量的提升,在质量提升的同时,那些数量才更有价值。反之亦然,如果只追求数量上的积累,没有质量上的跟进,再多的数量也只是数量而已,其本质属性是改变不了,本质属性无法改变,也就不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这样的关系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比如说读书,如果只是追求阅读数量的多少,没有用思考深刻去理解书中讲的那些道理,那些在阅读中的收获会很少。事实上,每一本书都在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看到的是另一个不一样的风景。
见多才能识广,少见才会多怪,当一个人见怪不怪的时候,很有可能已经到了一种见多识广的程度,反之亦然,当一个人动不动就大惊小怪的时候,大概率上是见得太少。当然,还有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的肤浅,也是一种少见的体现。
由此可以看到,见多识广与少见多怪也是与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联系。其实,与之对应的事例有很多,就像一堆砖头不能成为一堵墙,更不可能成为一幢建筑。想要把一堆砖砌成一面墙,就要有砌墙的工具和技术,墙的坚固程度与材料的比例有密切的联系,这样联系也存在与技术之中。
一些技术存在于数量之中,就像砌墙一样,砌的多了就知道其中的技术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些技术就不想砌墙一样简单,比如说制造砖的技术,由于砖的用途不同,需要的材料配比也不一样,不同的配比产生的砖也不一样,还有材质的选择,也是需要专业的技术,那些技术也是有讲究的。
那些有讲究的技术就是质量,没有质量的技术与有质量的技术所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古人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技术的纯熟,这样纯熟的技术已经超出来了所做事情本身的意义,这里引出来了意义这个概念。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一件事情超出原来的本意时,就有了原来不同的意义,这样的意义是一种超越事物本质属性的体现。当一件工作成为观赏的艺术时,这样的工作本身已经超出了工作本身,这样的超出就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就是意义所在。
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可能产生意义感,能够从数量中产生意义感的人和事,更多的是在质量中下到了足够的功夫。搞生产的人都知道,质量是生存之本,当初海尔的张慧敏干出了第一件事就是把质量提升上去,为此他当场用大锤把有质量的冰箱给砸了,那些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倒之地的产品和公司,都是以坚硬的质量打出来了自己的口碑和声望。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那些能够在有限的人生做出来人生成就的人,亦是在人生质量中活出了人生高度和深度,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是他(她)获得口碑和声望的重要因素。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活出有质量的生活,就要做那些有质量的事,即便是一件小事,如果没有质量意识,也有可能是酿成苦果的种子。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就摆在那里,该怎么做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什么样的想法,只要是没有质量的去做事,就会有负向的积累,这样的积累亦是会向着相反意愿的方向发展。那些有质量的生活,亦是会在数量的积累中发生质变,最终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