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来盘点,已经快到十一点。
群里在讨论最近的教育热点事件,看到大家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二是针对老师的行为,三是针对网络上对待两位当事老师的行为。我是小学老师,做过24年班主任,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女孩的捂耳朵的行为没有对错之分。一年级的小朋友,听到那种稍微有些刺耳的声音就捂耳朵,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台上也是一年级的孩子,这样卖力的表演也无可厚非,小女孩的行为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发挥,所以捂耳朵也不至于对台上的孩子真的造成什么不良影响,除非有人专门引导说:“下面的这种行为不尊重你。”大家觉得捂耳朵的行为不妥当,那是站在对孩子人际交往的教育角度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捂耳朵这种行为可能会让表演的者误会为不尊重,可以换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我们不了解这两位老师的日常,只是看到了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处理。从当时的教师语言内容,说话语气和对小女孩的态度可以感受到,那两位老师当时并非在理智地处理问题,更多是在发泄情绪,对小孩的不良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不至于对老师一棍子打死。要判断这两位老师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言的师德沦丧,其实是在对老师的一种类似于“小女孩式”的网暴。这两位老师是否适合当老师,主要还是看这两位老师日常的工作状态,如果两位老师一直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人,只是在特定情境下做出了不当的教育行为,我们是可以本着帮助的态度。只要老师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没有必要把大棒落到他们身上。如果两位老师平常就出现过这样的不尊重学生的言行,那就真的不适合继续当老师了。
第三,我不支持对这两位老师群起而攻之。如果老师能够真诚地向小女孩认错,小孩比大人更真诚,更宽容,小孩真的能够感受的老师的真诚道歉,他们会原谅老师,也就逐步消解老师之前对孩子的伤害,这件事反而成为了孩子的一个成长资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包容他人。如果所有人都去攻击老师,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可能会加深孩子的受害者心态,反而不容易让孩子走出伤害,这也是在间接的伤害孩子,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老师是需要修炼的,特别是带低年段的孩子,需要足够足够的耐心,还要学会胡萝卜+大棒,因为某些特定场合,不“凶”就会乱成一锅粥。只是“凶”目的要纯,那就是对孩子们好,“凶”的尺度更需要拿捏好。最最重要的是,老师应该有一颗柔软的心,有一双明亮的眼,能够快速捕捉和觉察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找到对应的教育方式去支持学生。那两个老师在那个特定情境中是缺乏柔软心,也缺少觉察力,小女孩已经那样不知所措,他们也没有觉察到孩子的无助,只是以自己预先认定的“教育目的”为目的,才会出现把视频发给家长看看,想让家长好好教育孩子守规则,懂尊重,结果导致这样一场大风波出来。
反思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凶”孩子,到底是不是必须的?其实,能够用不“凶”的方式就解决了问题,哪个老师也不愿意把自己弄得“凶巴巴”。“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生规则意识弱,老师小声提醒不管用,只有提高声音用非常严厉的方式说话,看起来“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肯定不会对孩子的恶语相加。这种“凶”有时候是需要的。还有一种“凶”,是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采用“简单粗暴”的“凶”压住学生,在凶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服从,老师有情绪,就有可能发生不恰当的教育惩戒甚至的语言暴力等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多个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