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评价性的语言会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描述性的语言才能够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有个例子,我的一位低年级学生,在一次完成作业后,问我拿了一张A4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画了起来。当他画完后,拿过来给我看,并问我:“老师,我画得怎么样?”我看着画说:“这是一架飞机,它上面有‘四川8633’,还有消防车,塔台,这是《中国机长》啊!”他听了后,开心地说:“是的,老师,这周末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中国机长很厉害,把整个飞机上的人都救了。。。”听到我的话,他把自己当时在看完电影后的整个感受都给我说了。如果我只是直接地夸他“画得真好看”,那他还会热情洋溢地给我描述他的感受吗?
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时,像“真笨”、“蠢死了”之类的字眼,和“漂亮”、“真棒”这样的字眼,只会给孩子制造限制和障碍。而描述性的语言,只是描述了你的见闻和感受,却如同给了孩子一片自由玩耍的青草地。
有一个公式即:事实+感受。当下发生的事实描述与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在吃饭时掉了很多饭粒在饭桌或地上时,有些父母会不由自主地说:“你怎么是吃饭的,连个饭都吃不好,不要吃了。”孩子听到批评后,第一反应是为自己辩解:“我吃得快了!”而不是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做呢?可以用缓慢的语气这么对孩子说:“我看到地上或饭桌上有掉下的饭粒哦。”然后递给他一张纸巾。这样,既避免了对孩子的批评,又使孩子抓住了重点,明白了自己需要怎么去做。
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纵使我们对孩子有千般的爱,也要把爱转化为能够帮助孩子的语言,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但我们的父母不会任何时候都充满耐心,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避免言语不当而伤害孩子呢?这里有个技巧,叫做“不侮辱人地表达怒气”。具体怎么做呢?
依然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进行人身攻击。比如,孩子把书桌弄得太乱,我们看到后很是头疼。这时,我们应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指责和侮辱孩子。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感受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来就好了。比如可以说:“看到书桌上放满了东西,我很生气了!真想把它们都扔到垃圾桶去!”或者:“我看到了让我生气的事情,书和玩具应该放在书架与盒子里。”
所以,我们对孩子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着孩子品格的形成。
就像“掉下的饭粒”这件事虽小,但是,当你平和地对孩子说“有饭粒掉地上了哦”,并递给他一张纸巾的时候,你不仅教会了他如何清理卫生,还在更深远的层面上告诉了他:我希望你成为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同时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在困难面前,我们不会互相指责,我们会互相伸出援手去解决问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在孩子的人生当中,扮演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角色。我们在小的时候,自己的感受常常被父母忽略。当我们成为父母,又习惯性地忽略孩子的感受,认为他还小,什么也不懂时。实际上,孩子有他自己的认知,他只有感觉正确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考和行动,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承认孩子的感觉很重要,并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也用事实加感受的方式来表述。
PS:图片上的画来源于我的学生---L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