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与葛洪的《养生论》

嵇康与葛洪的《养生论》

题文诗

遇物而当,足则无余,

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智止于恬,性足于和。

以内乐外,气静神虚

形恃神立,神须形存。

修性保神,安心全身,

淡泊无惑,体气和平。

名利不灭,喜怒不除,

声色不去,神虚精散。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旷然无忧,寂然无虑。

前言 

 老、庄的养生哲学之义涵,笔者曾就「生死观」与「形神观」之面向加以探讨,这里,本论文拟对老庄养生哲学作一后续研究,由嵇康与葛洪的〈养生论〉,来探讨老、庄养生哲学之流变与影响,故即先就前作之结论作一简要说明,尔后再切入本论文之主题,。 

 由老、庄的「生死观」以探讨其养生哲学,乃因养生必然要正视人之生与死,乃是不可逃避的事实,则如何超越人之悦生恶死之情执,使生命获得逍遥自适而无偏执,也就成为老、庄养生哲学的关怀。 

    以老子而言,老子正视人由「生生之厚」、「益生」、「贵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适足以使「人之生动之死地」、「轻生」,因此,他提出善摄生者无死地,唯有无以生为者,亦即以不养生为养生,才能保存养生的作用。这些话头都是违反常人的养生观,但却蕴藏了更深层的真理,来呈现出人在精神生命上超越物欲俗情的智慧,所以老子以知足寡欲、顺其自然为养生之道。同时,老子也点示出天地万物的长生久视之道,即在於自然无为,复归於道。这是老子观照天地万物之生与死所提出的超越的形上思维。 以庄子而言,庄子之养生哲学乃由「生」与「知」的省思而发,有鉴於人之以有涯之生追逐无涯之知,蛲怦Y逐而不返,而萌生人之存在的悲感,自然,庄子对於天地万物之生与死,亦有一分深刻的观照,在《庄子》一书中可见,以「变化」的观点来消融生与死的对立,或视死生存亡为事物之变化、呙餍信c昼夜之循环,刹那生灭,实无必然。然其终极关怀却亦在超越世俗人心的生命情结─「悦生恶死」,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因此,庄子提出「忘」的智慧作为玄同生、死的修养工夫。最后,由超越生、死而达到「死生无变於己」、「外生死」,亦即「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以死生为一条」、「死生存亡之一体」的境界。而庄子的养生哲学的内涵,即是由其对生死的体认而呈现,有谓「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使人对形躯生命之死生好恶的偏执,由精神生命的自我超越,而开展出不同於世俗人心的养生之道。 

      至於由庄子的「形神观」以探讨其养生哲学,则可见《庄子》一书的养生哲学,可由其精神实践上的辩证超越义以呈显。审言之,庄子的形神观乃以「神」「形」之真宰,更由此透过人之「心斋」、「坐忘」的修养工夫而泯除我执,执於心与物的主客对立,以达到「自然无为」、「逍遥无待」的生命境界,作为养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道。 

    换言之,若由老、庄的「生死观」与「形神观」,而论其养生哲学,可知老、庄的养生哲学不同於世俗的观点,即在於其蕴涵著人之精神生命,由泯除官能心知对自我形躯生命的执著,而有一超越相忘的境界,以不导养为养,以不益生为寿,此中所蕴涵著精神生命的辩证发展,即是老庄养生之道的特色。 

贰、本论 

老庄之养生哲学流传至后世,影响颇深,此见诸魏晋时期的养生论著,如嵇康与葛洪的〈养生论〉,即是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颇具代表性的著作。   基本上,魏晋时期的玄学名士在废名教而崇自然的时代风气影响下,其生命情调亦契应於老庄「自然无为、逍遥自在」的价值祈向,因而养生思想的特色即是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为主,然而嵇康与葛洪的养生观虽对老庄思想有所传承,却另有所开展,值得作一比较,以见老庄之养生哲学在后世的流变与影响。 

 一、嵇康的〈养生论〉对老庄思想的传承与流变 

关於嵇康著〈养生论〉一文,见诸《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传〉有文曰: 

(嵇康)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於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於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

乃著养生论…

    (嵇康)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於矜尚;体谅心达者,情不系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於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通顺,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於贵生也。」… 

    (嵇康)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从《晋书?嵇康传》的记载可知,嵇康著养生论,其重点有二:修性与服食。修性乃得自道家哲学─「无以生为贵者,是贤於贵生也」、「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的影响;而服食则是汲引道教方术─「饵术黄精,令人久寿」的要诀,本乎此,嵇康以为神仙虽是天赋异禀,非积学可得,然导养得理,依然可以延年益寿。 

 今审诸嵇康〈养生论〉一文的养生论点,所谓「导养得理,以尽性命」。其道有三,

其一是,强调精神为形体之主宰,故养生首当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此〈养生论〉有文曰: 

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嵇康以为形神互恃,然精神尤为形躯之主,因此,养神之要乃在於「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亦即人生当放下世俗情执之得失,「心不存於矜尚」,「情不系於所欲」,而入於恬淡寡欲的心境,才能使体气顺畅,平和通达。这显然是承袭老庄的观点而来,所谓的「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即《庄子?德充符》有谓「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的「无情」之说;而「泊然无感」则是得自《老子》有谓「泊兮其未兆」的观点,凡此乃是将老、庄形而上的生命境界,转为形而下的养生之道,以成就精神与形躯平和谐调的理想生命。 

 其二是,养生除了以精神导养为主外,尚须透过呼吸、吐纳,服食、药养,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此〈养生论〉有文曰: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身相亲,表里俱济也。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身而后身存。 事实上,嵇康之论点亦见诸《庄子?刻意》有文曰: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能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在《庄子》书中载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此即嵇康摭取作为导引、吐纳的根据,再加上服食与药养的工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又「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以达到「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身而后身存。」的境界。此中,「绥以五弦」乃是以琴乐养生之意,见诸嵇康〈琴赋〉一文的记载(18),琴乐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养生功能,而〈答难养生论〉亦有文曰: 

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养神之一徵也。…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茍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鼓琴以和心,是为养神「有主于中,以内乐外」之妙道,是嵇康慧心独具地将音乐陶养人心的功能,在养生之学上实践。同时,由此显见嵇康的〈养生论〉虽得自老庄哲学的影响,然其目的仍是在现实生命,而不止於精神生命之导养。 

其三是,养生之道固在导养,然而亦须察识耳、目、口、鼻、四肢等生理欲望的竞营驰逐,喜、怒、哀、乐等心理情绪的纠葛纷扰,适足以使人之身心外内受敌,交赊相倾,此〈养生论〉有文曰: 

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驱,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另见诸《嵇中散集》卷四〈答难养生论〉亦有文曰: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虚精散,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五谷」、「滋味」、「醴醪」、「香芳」及「声色」─「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本是人与生俱来的食色欲求;喜、怒、哀、乐则是心理情绪,然而,人之情欲若加以「思虑」(「神虑」)意计执著之驰逐销磨,使人之形体与精神外内受敌,备受攻竭,则有限之肉躯生命又岂能堪?故嵇康谓「养生有五难」─「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虚精散」,皆足以造成养生之害,若不能去之,即使一味地重视调养─「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也无法使年寿不夭损;反之,若无五者之患,即使「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这也就是养生之大理所在。 

 嵇康此一观点事实上与老、庄所言遥相呼应,如见诸《老子》有文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又《庄子?天地》篇有文曰: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又《庄子?庚桑楚》有文曰: 贵富险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基本上,嵇康与《老子》、《庄子》外、杂篇对於「欲」的省察的观点一致,都是从负面的、反省的态度加予正视有生之害。而嵇康更进而提出养生当防微杜渐之道,其文曰:

    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

 一般人不知「慎众险於未兆」,在人祸方面,纵情食色之欲驰逐外蚨唤?在天灾方面,又为风寒所灾,百毒所伤,终至「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或有人自力服药,然半途而废,而形躯之滋养又远不济於情欲之挥霍;或有人抑情忍欲,然「心战於内,物诱於外」,最后终究是徒劳无功。其文曰: 

  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 此复败者。 

  此外,嵇康对於人之意计智虑尤有深刻的省察,如见诸《嵇中散集》卷四,嵇康〈答难养生论〉有文曰: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后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用者,从感而求,而不已。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於智用,不在於性动。 

……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故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使智止於恬,性足於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 

所以贵智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然欲动则悔吝生,智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於内,而接於外,祗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

 嵇康以先天不虑而欲之「性动」与后天识而后感之「智用」,来说明伤生害性之大患,所谓「性动」乃是就人与生俱来之生理欲望与心理情绪而言,一旦获得满足,则无余虑;而「智用」则是人心与外物交接,所产生之意计智虑之分别心(知识心),其与人之情欲之执著,有制约交引之关系,往往会引发情欲之盲爽狂乱,故「智用」之患尤甚於「性动」之欲,因此,「贵智而尚动」,非但不能益生而厚身,反而适足以遭悔吝而灾及身。故嵇康提出以「恬」、「和」交养,使「智用」之驰逐竞营,「性用」之执著陷溺,能止於「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同文曰:      (性止于和,智足于恬)

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故忘富欲贵者,贫得之,理之然也。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故老子曰:乐莫大於无忧,富莫大於知足。此之谓也。所谓「智止於恬,性足於和」,即是老、庄「去私寡欲」的生命智慧,凡此皆是承老、庄「知足」、「知止」的观点而来(32)。最后,嵇康提出其养生之道的理想境界,有文曰: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身而后身存。 

在这一段论述文字里,嵇康很明显地摭拾《老子》与《庄子》书中之言,以养神作为养形的主宰,然而,就嵇康与庄子养生观而言,两者最大不同乃在於庄子不以好恶而内伤其身,不以益身为务,「不以导引为寿」。此见诸《庄子?刻意》有文曰: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基本上,嵇康与庄子的养生观之所以有此不同,关键即在於两者的「形神观」有所不同,嵇康与庄子虽皆以「精神」为「形体」的主宰,然嵇康所谓的精神与形骸是人的一体两面,是属於形而下的心理与生理意义,所以,就形骸之导养得理,透过呼吸、吐纳,服食、药养等固不待言;就精神之导养而言,嵇康的论述虽是出自老庄思想的观点,然实已落於第二义的说法。

 因此,嵇康承袭了老庄思想而提出的养生观,就文义而言,颇能会通道家旨趣;但就义理而言,值得注意者是,老庄的形神观本是就人之精神生命,由有为至无为的精神超越,而开展出以「不养为养」,以「不益生」为务而说,亦即其以精神为形躯的主宰而开显的养生哲学,其实是有一透过生命修养的辩证发展在其中,而不止是对自然生命的养生之道。 

然而,嵇康对於老庄虽有一番欣趣,亦表现出精神修养上的洒然自适,然其是 以老庄的生命境界作为其人生寄托的旨归,落实在现实生命而言,成就其养生的理论与方法,事实上与老、庄养生哲学中辩证精神的人生智慧,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亦即嵇康摭取老庄之言以论养生,所谓「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身而后身存。」,其实是出自生活美学的态度,而远胜於修养工夫的实践。 

换言之,此中之关键即在於老庄是从「心」上作工夫,老子由「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亦由修养工夫的渐进实践,如〈人间世〉篇所谓「心斋」─「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如〈大宗师〉篇所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而达到如〈大宗师〉篇「朝彻」与「见独」之慧悟圆照之境界,然而嵇康在养神的说法里,只见其把握「养生」的环节,提出理想生命的价值义,来契会老、庄的生命境界,而未见其生命修养工夫的辩证实践。

 审言之,如就庄子的义理而言,如《庄子?养生主》有谓「缘督以为经」,亦即顺中以为常作为养生的前提,无偏无执,顺其自然,不以成心之自我封限於有限之形躯生命之驰逐竞营,则「不导引为寿」乃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与嵇康亦重视呼吸、吐纳,服食、药养与以音乐作为养生之道,是截然不同,其中如以琴乐来养生,而追求逍遥自适的情趣,这既非道家哲学亦非道教方术所言,而纯属艺术心灵的心证,以呈显出其追求物我两忘的生命欣趣。 

所以,嵇康的养生哲学与老庄的人生哲学,虽然原本有其契应地内在一致性,然而这毕竟是衍伸的义涵,且是在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41)的才情生命里而呈现。总之,老庄的养生哲学至后世的流变与影响,如嵇康,虽是摭拾老、庄之言以论养生,却是开展出精神与形躯并重的养生义,尤其是美感生命的开显,以济成现实生命的养生之道,成就养生学之另一番贡献与特色。

二、葛洪的〈养生论〉对老庄思想的传承与流变 

 至於葛洪著〈养生论〉一文,很明显地其内容与嵇康的〈养生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葛洪除了受道家的影响以外,不同者是,其亦吸纳道教的说法作为养生之道,此见诸《晋书》列传第四十二〈葛洪传〉有文曰:

 (葛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鍊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 

葛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以其鍊丹秘术传授弟子,然今日见诸《道藏》与《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抱朴子养生论」,却未必为葛洪所作,此今人李丰懋的考证如下:

 抱朴子原本篇数较今本为多,其有遗佚,隋唐以后已然。而道藏所收驳杂,真伪不分,此养生论之见收,当如抱朴子神仙今汋经(斯字号)之例,乃杂辑成书者。故通篇乃如养生家备忘录,多列其条目,似为置诸座右备忘之用。不类葛洪行文语势也。然养生论虽疑非葛洪原来手笔,其内容大要则不违背抱朴子内篇的论旨。因此推论养生论的撰成,当为后人袭嵇康或颜之推标举「养生」之例,杂辑抱朴子养生条目而成篇。…… 

至其内容则与抱朴子养生说相合,故可作抱朴子内篇之节本观,养生家据此观览备忘。 

 另亦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如下: 《抱朴子养生论》,《宋史?艺文志》著录。书名冠以「抱朴子」,盖欲使人相信为东晋名道士葛洪(号抱朴子)所撰。但全书内容除第一段文抄自《抱朴子?内篇?地真》,文字略有出入和增饰外,其余皆抄撮自其他养生著作,并略加纂述而成。考其文体风格,不类《抱朴子》,而与北魏张湛《养生要集》和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相似,盖为与张、陶同时或稍后的人托名而作。 

〈养生论〉根据上述的考证,并未见於《抱朴子》内外篇一书,故疑非东晋道士葛洪所作,而是由后人杂辑托名而成篇。至於其与《抱朴子》的关联性,如李丰懋以为「其内容则与抱朴子养生说相合,故可作抱朴子内篇之节本观,养生家据此观览备忘。」,另有人则持不同的看法,以为除了首段有抄自《抱朴子》的内容,文字略有出入和增饰外,其余皆抄撮自其他养生著作纂述而成。考其文体风格与北魏张湛《养生要集》和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相似,并不类於《抱朴子》。 而乃就《养性延命录》(其内容乃取自《养生要集》)与〈养生论〉作一比较,则可见两者之文体风格相似,乃在皆以类似座右铭、备忘录的方式而成篇,然而其内容则显然不同,前者以纂录汇编前人之养生之言为主,后者则显然与嵇康〈养生论〉的观点类似,而且亦以老庄思想作为养生之道的应用张本。同时,再与《抱朴子》对看,笔者则同意李丰懋之说,整体而言,全文尚不离《抱朴子》养生说之原旨。故姑不论其托名而作者为谁,即以此篇作为「抱朴子内篇之节本观」,是为葛洪养生观点之一加以探讨,以见其对老庄思想的传承与流变。 

基本上,葛洪与嵇康两人之养生观,在对於人的形神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见诸其文曰: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败之后。故知生难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金性命。 

    葛洪以「一人之身」比喻「一国之象」,有如嵇康视「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以「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来比喻人的精神与形体(血、气)的主从性,亦如嵇康以「神」为「形」之主。至於「至人上士乃施药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败之后」,则与嵇康防微杜渐之道如出一辙;而「制嗜欲,保金性命」(「保金」疑为「保全」之误)则是两者养生共同的归趣。同时,葛洪的养生之道亦有谓善养生者,应先除六害,

        其文曰: 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於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站墥纹浔径淠羁烧]哉! 所谓六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佞妄、沮嫉,与嵇康有谓养生有五难: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转发大同小异,同时,两者皆是以身外之「名利」(包括货财)为养生首当其冲之害;声色、滋味乃是人之食色之欲;而沮嫉同於喜怒,是为人之情绪之困;佞妄则是由人心之意计智虑所造成的祸端,此「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亦见诸嵇康有谓「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因此,葛洪在其〈养生论〉�里提出「保和全真」之道,有文曰: 

      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愁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乾急,多机则智虑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损人之命,猛於豺狼。 

葛洪「保和全真」之道─「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一言以蔽之,即是嵇康所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这显然也是在老、庄养生哲学的影响下所提出的观点,如《老子》有谓「少则得,多则惑」。另外,葛洪亦提出其养生的修养工夫之要,一者是透过精神修养的实践工夫以达成,其文曰: 

       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於人当减筭,杀害於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於此矣。 

       所谓「心内澄」、「气内定」、「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即是嵇康所谓「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之意。不同者是这里还羼入宗教之言,以「行善」、「构恶」作为因果报应之说,而有谓「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

二者是透过道教房中术「鍊还丹」、「化金液」的方式以达成,其文曰:          至于鍊还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 

 同时,葛洪〈养生论〉最后引太上老君之言,以明养生之境界,其文曰: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性命,中士;半修无灾病,下士;时修免夭横:「愚者失道,损其性」其斯之谓欤? 

    由此得知,嵇康与葛洪之〈养生论〉皆以道家哲学与道教方术,为其养生之道的导养理念,然而,葛洪所谓「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善养生者当「除六害」、「保和全真」以使心澄气定,「宽泰自居,恬淡自守」,虽亦是承袭老庄的观点而来,然其乃是视精神与形骸为人的一体两面,皆属於形而下的心理与生理意义,所以,就形骸之导养得理而言,葛洪的论述实已将老庄思想纯应用化,更遑论契应老、庄养生哲学中辩证精神的智慧,而有相应的体证。 

结论

      老、庄的养生哲学,由其「生死观」与「形神观」以探讨,可见其以精神为形躯的主导,老子提出善摄生者无死地,无以生为者,亦即以不养生为养生,来保存养生的作用,呈现出人在精神生命上超越物欲俗情的智慧;庄子由超越人对形躯生命悦生恶死之我执,正视人之生死大限,而「安时而处顺」,以入於「不死不生」之境界,故能不以好恶内伤其身,而全生尽年。            尤其是庄子以「神」为「形」之主,提出主体生命透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工夫,而达到逍遥自适的精神境界,使人对形躯生命的价值观不为世俗成心所封限,而产生偏执,「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以为常道,故不以益生为务,不以导引为寿,乃是庄子论养生之道的必然结果。 

     然而养生终究不离现实生命而言,故老、庄之养生哲学流变至后世,影响所及如嵇康者,以老庄思想的生命境界为其养神之道;另又强调呼吸、吐纳、服食、药养的工夫与以琴乐养生为养形之方,凡此皆是落於形而下的形躯生命,就心理与生理而说,未如老、庄乃是就人之精神生命之超越义而说其养生哲学之辩证实践。换言之,嵇康由契应老庄之生命境界,作为养生之最高归趣,虽自有其一番生命之欣趣,然心向往之,终不同於老、庄,其关键即在於嵇康对老、庄思想的契应,乃是本乎玄学名士的智悟,终究未能济成老、庄精神修养的工夫实践义。

      至於葛洪之〈养生论〉与嵇康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两者对於人之形神观如出一辙,皆以「神」为「形」之主;且皆以养生当自平日防微杜渐著手为上策,因此,如何对治养生首当其冲的大患─「欲望」(尤其是名利)乃是两者的共识,当然,彼等的对治之道皆是以老、庄的修养工夫与生命境界为主,然而不同者是,葛洪更融合道教方术之法(如:房中术),甚至是宗教因果报应之说,而开展出亦落於形而下的形躯生命,就心理与生理的层面,所提出的养神与养形之道,虽亦有其对现实生命的另一番贡献与价值,然而亦是不同於老、庄之养生哲学,乃就人之精神生命之辩证实践义而说,且终究是将老、庄养生哲学的智慧导向纯应用化的层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55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0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24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4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5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5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78评论 1 30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8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6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49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67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00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4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