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就是后生,“出则弟”的“弟”通“悌”,尊重兄长的意思。“谨”就是谨慎踏实,不乱来,做事有始有终,做到可靠。
“信”就是说话诚恳言出必行。后生在家里要做到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孝敬兄长,做事情需要踏实可靠,说话需要恪守诚信。
泛爱众而亲仁,对一般人要一视同仁,关爱体恤他们对于仁德之人则要更加亲近厚待。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是指“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术这些,如果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来读书学习经典文献了。
张居正称赞本句是万事之名训,孝悌谨信这些德行是根本,需要我们去实践。而学习书本知识是末端,把德行的根本做到了,知行合一了,行有余力了,再去学书上的经易。
如果没有实践这些德行,没有行有余力,就别耽误时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一句论语,笔者简直不能再同意。身边考研的大学生,半数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考研,不过是逃避进入社会工作,逃避自己养活自己的一个选项。
我身边就有朋友,毕业一年仍然不想找工作,考研又考不上,让父母一直养着。也有部分人是因为觉得自己上的大学不好,想上一个更好的学校。
如果家里富裕,完全不在乎供你读研那点钱,当然可以读,学历自然越高越好。
可是如果家里不宽裕呢?多少家庭借钱供孩子读大学,为了供你读大学已经把家里掏空,好不容易熬到你大学毕业,指望你出来工作,结果你要读研,这不是把家人往火坑里推吗?
如果家里不富裕,读研就是把自己工作的风险堆高,没有意义。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才来做的事情。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家里人为供自己读书,省吃俭用,那还读什么书,赶紧抽身去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