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真诚,全是肺腑之言。
我是某985的一名在读生,经济管理专业,保研边缘人。我对大学的理解局限于社科,而且带有强烈偏见。我的成绩也并非顶尖,但也还算优秀。所以请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
由于我本身视野的局限,这篇文章更多是关于文科和社科,不感兴趣的可以离开,不用浪费时间。
很多分享都局限于如何快速获取高分,如何规划自己出路的功利性方面,很少有人从人本身出发思考大学的意义,那么这篇文章不妨从一个非功利的角度入手。
在我看来,大学最大的主题是成长。
成长主要包括做人、认知、能力三个方面。
做人
很多人仅仅把大学看成一场以超越他人为唯一目标的角斗场。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你也许可以通过奇技淫巧获得短暂的领先,但如果你心术不正注定走不远。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做人模块放在最前面,尽管这样会损失很多阅读量,但也筛选出一大批真正想阅读的人。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你的优势。”——《了不起的盖茨比》
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是我近期最大的感悟。
一次我找朋友借胶带,胶带就放在桌子上,见他不在,我准备直接拿,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给他发了信息,但是他没有回复,实在等不及我就直接拿了。
结果我还胶带的时候,明显看到他的脸色变得铁青,听到了他的直接指责。
那一刻,其实我很震惊。
对于其它朋友,我以前借这种小东西一般都是直接拿,朋友借我东西也是直接拿,“先斩后奏”甚至“斩了不奏”是常有的事,大家也一直是其乐融融。
直到这件事发生,我才意识到,每个人的边界感都不同,你以为正常不过的行为,很可能就让别人感到不适。
还有一次我和别人闲聊,发现他过得异常节俭,每顿饭只吃7、8块钱,几乎不买零食。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很节约,几乎不点外卖,不像那些“公子少爷”们胡乱花钱。但直到遇见他,我才发现,自己的家庭其实还过得去,虽不至于大富大贵,但起码我不用太小心翼翼地花钱。
好多人其实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他们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顾虑和担忧。
放下攀比心
在大一时,我非常的焦虑,因为我一直在和其他人暗暗较劲。尽管我的成绩还算可以,但也仅限于还算可以。而我又非常争强好胜,再加上有个成绩好的同学喜欢时不时炫一下。所以我总是想把他比下去。然而他又稳如老狗,我总是考不过他。这种感觉就仿佛有一直虫子隔着玻璃在你面前不停蹦跶。结果就是,每次看到成绩,提到都会莫名焦虑恐慌。这种感觉实在难受。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周期都不同,大家的志向禀赋也各有差异,放在一起根本没法比。
尊重每一个人,即使你无法理解
上高中时,我很讨厌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觉得他们呆板、无趣。现在想来,其实是自己的嫉妒心和排外心理在作祟。自己考不过他们,无法从成绩上找到优越感,于是就必须贬低他们的其它方面,以此重拾自己的优越。
这种嫉妒心理不仅使我们陷于无休止的攀比中,还阻断我们去了解别人的真性情,使自己变得冷漠、封闭。
每个人都有排外心理,对于不一样的人和物会下意识地抵触、敌对,这是我们的天性使然。但天性不代表合理,克服这一弊端,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是成长的重要的一部分。
认知
长期主义赢得长期,短期主义赢得短期
十几年之后,你的孩子大概率不会知道“鸡哥”是谁,但他很可能会认识罗翔。
就像今天上大学的你,不一定认识芙蓉姐姐(十来年前的网红天花板),但一定认识罗永浩。
罗翔一夜爆火的背后,有他十几年的教学沉淀,这是能经过时间检验的。做急功近利的事,你的收获也是瞬间的,着眼长远,你的受益也将是长远的。
一天中午,一位白领在纽约中央公园吃午餐,看见边上有个街头画家在画画,画得很不错。于是,他问画家:“你能给我画张肖像吗?”
那位画家说:“好,没问题。”他大笔一挥,用了5分钟就画了一张惟妙惟肖、特别好看的素描。
白领很高兴,问画家:“多少钱?”
画家说:“100美元。”
白领很生气,他掏出钱说:“我不是掏不起这个钱,但是你记住,你画这张画只用了5分钟。”
那个画家接过钱,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说:“先生,纠正您一下,我画这张画,总共耗时15年3个月6天零5分钟。”
阅读的极端重要性
如果说成长有什么方法论的话,那一定是阅读。
毫不夸张地说,阅读量决定成长的上限。
阅读不是读爽文,读得自己面红耳赤心脏怦怦跳小鸡鸡硬邦邦,也不是不断印证自己的固有观点,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茧房。而是对所有观点保持开放,不断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收获新的洞见。
短期内,你可能看不到阅读的半毛钱好处,读了跟没读一样,第二天就忘。这是因为阅读带来的收益是符合复利效应的,刚开始的好处微乎其微,一旦突破临界点,就开始一路飙升。
为了写出一本好书,作者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沉淀,你花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读完。一场大师的讲座,你十年寒窗苦读考上高等学府才能听到,现在你花几十元甚至几元(电子书)就能得到大师的智慧。
读书绝对是最实惠最高效地汲取智慧的方式。
捍卫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无论是抖音、b站,还是某乎,其本质都是为了攫取你的注意力。一个人的片刻注意力可能不值钱,但是如果把大家的注意力汇集起来,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的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大部分注意力其实都被花在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拿我自己来说,早上起来,看一眼手机,吃早饭。接着去上课,大多数课都很水,课上打瞌睡。中午回来,看几眼手机,读点书,睡午觉。下午上课,打瞌睡。晚上自习,中途看几眼手机。回寝室,睡觉。
很多时候注意力其实都花在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之上。
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却不怎么样?
他们只是看起来努力,并没有把注意力花在刀刃上,吃力不讨好。
知乎上有个问题,“高三有必要学到凌晨两三点吗?”
其实真没必要,哈佛学霸李拓远(《不如去闯》作者)也不过学到凌晨一点。我的武大好朋友在高中11点就睡,南开室友10点半睡。
相比于时间,注意力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捍卫你的注意力,把注意力用到刀刃上,用到成长上。
如何看待失败
我们从应试教育中走来,很容易带有一种惯性思维:失败很可怕,要努力避免失败。
其实失败和成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同。
成功的关键在于尝试的次数,与失败次数无关。
所以一件事情,哪怕只有1%的成功率,做也比不做好。
“某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经历过最多失败的人”(奥巴马)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失败而错过成功。
如何看待大学里的分数
大学依旧以分数作为主要的评价体系,无论是保研还是奖学金,看得主要还是分数(应试教育没办法)。如果你想保研,想拿奖学金,考试课的成绩一定要高。如果你没有任何想法,那也要保证自己不挂科。
话又说回来,大学的分数其实和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拿我的管理学来说,考了94分,属于高分中比较高的了。但是别说让我管理公司,煎饼摊子我都不一定收拾得好。
出了校门,分数没有任何作用,真正有用的是你学到的真本事。
首先你得出校门,其次你得有本事。不惟分数,赢得分数。
如何看待社团和学生工作
先说社团,社团对你的升学没有任何影响,所以不要以提升简历为目的加入社团,不要妄想自己随便当个小部长就天下无敌。社团的质量良莠不齐,对于那种氛围和谐,有干货,你又感兴趣的社团,加一加也是无妨的。但对于那种官僚作风严重,屁事烂事一坨,夜夜酒吧笙歌的社团,建议敬而远之。
再说学生工作,也就是班委。首先,不要妄想自己当了班委就能在保研上有多大优势。平心而论,当班委还是有助于提高个人能力的,你想试一试其实也没有害处。但是你如果抱着功利的态度当班委,那其实没有必要。我的很多同学都抱怨自己当班委遇到背刺,事情多影响学习。所以大家谨慎考虑。
如何看待实习和兼职
实习和兼职还是有所区别的,实习更多的是为未来准备,兼职是出售自己现在的时间。
实习是一个提前认识工作,积累经验的好机会,可以多尝试。
大学生兼职主要有做家教、送外卖、收银、服务员等职业,这些要结合个人情况考虑,不过多评价。
底层能力
什么是底层能力?
拿运动员举例,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有不同的技能要求。但几乎对所有类别的运动员来说,耐力、爆发力、协调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底层能力就类似耐力、爆发力、协调性,无论从事哪个行业,这些能力都很重要。
在我看来,文科生的主要底层能力有阅读、思辨、表达。
阅读
文科生的本质是什么?是解读人性再表达出来的人,是习得知识再分享的人,是用自己的文字指引他人的人,是用自己的声音鼓舞他人的人。
你可以发现,文科离不开输出。
那么你的输出能力从哪里来?输入。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光靠技巧,没有内容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反过来,内容足够深刻,哪怕你的技巧差一点,也迟早被时间沉淀下来。
更何况,技巧很好学,内容只能靠一天天积累。
那么如何积累?
阅读。
思辨
“头脑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还能正常行事,是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志”——菲茨杰拉德
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辨能力。
拿我室友举例,有一次一脸认真地告诉我“我在知乎上刷到,会吹牛逼的人往往长得更帅”。
然后收到我的一脸不屑和一双白眼。
其实那是我之前手欠随便写的(现在已经删了)。
很多人根本不考查信息来源,也不看论证过程是否合理,只是木然地接受结论。
未经审视的大学生活不值得过。
文科的尽头——写作和演讲
对于想要混吃等死的文科生,文科的尽头无非就是销售和公务员。对于想要有所作为的文科生,文科的尽头则是写作和演讲。
如果你的目标是前者,那么没必要往下读了,混吃等死就行。如果你的目标是后者,那么可以看一看。
写作和演讲,其实都是我曾经的软肋。我的高中作文常常徘徊在基础分上下。我第一次演讲,他们说我像在检讨,而不是在演讲。
很多人都相信写作和演讲有天赋的加成,其实不然。所有人生来都是不会说话的,更不会写字。只不过有些人接触得早,接受的教育好,所以看起来文笔好,口才好。其实不过是自信更足,兴趣更浓,练习更多而已。
我的写作和演讲水平其实不算高。
经过长期的练习,我在写作和演讲方面的水平最多也就达到大学生的正常水平。所以也不敢给出太多的建议。
如果一定要给的话,那就是立马开始写,立马开始讲。
失败了没关系,即使是《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也被退稿了十二次。即使是余华这样的大作家,在写作的最初五年,写出的稿子全部被退回。
所以成为高手的诀窍是什么?
不是一开始就大获成功,而是失败之后继续无耻地写。
相信成长的力量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你种下一颗小树,看着它慢慢发芽,慢慢长高,慢慢结果。每天都有每天的小欢喜和小确幸。
祝你在大学四年,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大学实在是一个庞大的议题,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说尽,尤其是认知篇,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写进来。
未来我会创作更多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妨关注我(不想打广告)。